七年级地理上册 1_4 地形图的判断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139560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 1_4 地形图的判断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1_4 地形图的判断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1_4 地形图的判断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1_4 地形图的判断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 1_4 地形图的判断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 1_4 地形图的判断教案 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束城镇深入贯彻全市扫黑除恶会议精神,强化措施,深入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地形图的判读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2、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和自觉性。(2)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的分布状态,并会判读坡度的陡缓。学 法 指 导1.认真阅读课本及插图,使用双色笔把课本上的重难点勾画出来并进行记忆。2.独立认真完成学案,用红笔做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教 学 方 法读图分析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课 前 准 备 教师准备: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地形模型及各种地形的相关图片。 学生准备:自学教材学情分析鉴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现代化

3、教学手段等强化直观性。初中学生参与意识强,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 学 过 程复习旧知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1.比例尺: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指向标;经纬网;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3.图例导入授新达标检测我们看到的这些图片,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一、自主学习:等高

4、线地形图:1.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 来表示。 2.地面高度的两种表示方法(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3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 标注在地图上,再把 相同的点连接成线。等深线:把海洋中 相同的个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2. 等高线的形状对应的地形类型: 3.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1)等高线 (稀疏或密集),坡度缓, (易或难)攀登。但距离远。(2)等高线 (稀疏或密集),坡度陡,难攀登,但距离 (远或近)。二、合作探究:1、活动要求:让学生利用自己拳头,制作等高线模型和等高线地图。观察自己拳头这座“五指山”并找出山顶、山脊、山

5、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在自己拳头画出等高线,标注高度。张开拳头,总结山顶、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在拳头上滴水,观察水流情况,“哪里容易形成河流?一、完成教材活动题巩固提升二、读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请将图中五个地形部位的名称(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填入下表。代号甲丙丁EFGH地形部位名称2.甲地的海拔是 米;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板书设计地形图的判读海拔 相对高度 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的判读:山峰、陡崖、鞍部、山脊、山谷、缓坡、陡坡等高线等深线教学反 思为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扫黑除恶工作中来,束城镇通过由包片班子成员、包村干部、村书记召开各村群众大会广泛宣传动员、公布全镇扫黑除恶举报电话、邮箱和纪委举报等方式,增强人民群众通黑恶势力做斗争的决心,在全镇范围内营造了全民扫黑除恶的浓厚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