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136923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贵州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贵州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贵州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贵州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答选择题时,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须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据西周大盂鼎铭文记载,周康王除了分封土地给盂之外,同时还赐给他“夷司王臣十又三伯”:其它在封鲁、封卫、封唐时,也同时赐有“殷民六族”、“殷民七族”、“怀姓九宗”。这一做法A. 削弱了宗

2、法制的作用B. 加速了华夏族融合进程C. 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D. 反映了土地私有化趋势【答案】B【解析】材料“分封土地给盂封鲁、封卫、封唐”反映了分封王族的措施,这有利于加强宗法制,故A错误;“夷司王臣殷民六族殷民七族怀姓九宗”反映了不同的部族被分封,这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故B正确;分封制下,诸侯国有自治权,并不是中央集权体制,故C错误;西周时期土地国有,不是土地私有,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夷司王臣殷民六族殷民七族怀姓九宗”,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促进民族融合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 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

3、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A. 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B. 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C. 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D. 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皇权至上,皇帝对官员有任免权力,以致出现“职无常守”,这表明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故A正确;“职无常守”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策略,不能说明官僚体制受到冲击,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秦汉时期的官员选拔标准,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贵族干政,而是强调君主专制,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职无常守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

4、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3. 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在吴、楚、赵、齐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王国中的高级官吏由中央任免。上述做法A. 扩大了王国辖区的范围B.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C. 形成郡国并行地方体制D. 为汉武帝推恩令提供了借鉴【答案】D【解析】汉景帝将吴、楚、赵、齐四国旧地分封皇子13人,这种做法削弱了王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汉武帝推恩令提供了借鉴,故D正确;汉景帝的做法使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的实力,而不是扩大了王国辖区,故A错误;七国之乱是刘姓诸侯王反叛中

5、央,与异姓诸侯王无关,故B错误;汉景帝分封刘姓子弟,没有体现郡国并行的地方体制,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将吴、楚、赵、齐四国旧地分封皇子13人”,学生可以发现,这导致王国越分越小,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汉武帝推恩令的史实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 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A. 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B. 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C. 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D. 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答案】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

6、材料关键信息“授试以职参加考试”,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5. 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A. 削弱了皇帝权力B. 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答案】D【解析】门下省属于三省之一,三省制度本质上是加强皇权的制度,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决策机制的效率问题,而是说明官员选任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中央集权加强,故C错误;官吏选定后的“过官”制度,有利于制

7、约官员权力滥用,故D正确。故选D。6. 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B. 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C.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D. 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答案】C【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依据,故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下降,到隋唐时期,以科举制选官,以考试成绩和才学为依据,故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上升,这体现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故C正确;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无法解释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上升的原因,故A错误;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与农业生产有关,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思想,但这与选官

8、制度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表格关键数据信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被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取代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7. 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宋代A. 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B. 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C. 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D. 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与士大夫治天下”说明宋代的治国方略是文官治国,故A项正确;五代风尚是“重武轻

9、文”,故B项错误;“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开始于汉武帝时,故C项错误;宋代“积弱积贫的原因是军队战斗力低下和财政危机,故D项错误。8. 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一一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A. 政权发生更替B. 社会发生转型C. 国力对比变化D. 文化途径迥异【答案】B【解析】材料“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反映了当时中西方社会不同的演变趋势,中国明清时期仍然处于小农经济主导的封建专制社会,英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故该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社会转型,故B正确;政权

10、更替属于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故A错误;国力对比与社会转型相比,并不是最本质的问题,故C错误;文化差异属于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之一,故D错误。故选B。9. 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开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A. 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B. 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 最早进行“师夷“实践D.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答案】D【解析】洪仁玕著有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思想,符合社会发展和近代化,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抗击西方列强侵略,A错误;民主共和思想属于辛亥革命主张,B错误;C是魏源思想主张。10.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

11、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 西方“主权”思想开始引入中国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党醒【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主权”并不等于“天朝上国”,故A错误;甲午之后“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是开始于甲午战争之后,故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但并不是近代中国分水岭,且材料无法体现“分水岭”的特点,故C错误;材料

12、中的“主权”指国家和民族主权,这说明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故D正确。故选D。11. 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近代商会的发展A. 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B. 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C. 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 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答案】B【解析】“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 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有利于民主革命的发展,B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和外国商战信息,A错误

13、;C是戊戌变法运动;材料中原因属于清政府措施,D错误。12. 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儿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A. 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D. 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答案】C【解析】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当时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建立真正的政党政治,故A错误;政治党团数量多并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B错误;“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反映了政治党团建立数量多,而政

14、治党团是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这体现了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故C正确;民国二年是1913年,当时专制主义并没有彻底根除,故D错误。故选C。13. 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吼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A. 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B. 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C. 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D. 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联系所学知识,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提出“还我青岛”口号,可知,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借传统文化

15、深化爱国意识,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思想,排除B;结合1919年5月7日和青岛可知此时正是五四运动时期,主要是为了宣传爱国意识,此时也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故C错误;材料主要是借传统文化来深化国人的爱国意识,并非博得列强的理解,D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1919年5月7日”“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联系五四运动的背景、时间分析解答。14. 下表列出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的序号“九”应该是A. 五四风暴B. 从统一广东到北伐C. 长征D. 抗战胜利到双十公告【答案】B【解析】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于1924年创建的,五四风暴在1919年,时间不符合,故A错误;统一广东到北伐,在1926年,南昌起义在1927年,故B正确;长征在1934年,不符合时间,故C错误;抗战胜利在1945年,不符合时间,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黄埔军校南昌起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相关史实的时间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时间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