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61136562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社会工作理论(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社会撤离理论,又称撤退理论和休闲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卡明和亨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代际循环 具体观点如下: A 老年人身衰体弱,形成了撤离社会的生理基础。 B 老年人心理较为消极,经常想到死亡,甚至期盼死亡,其心理不适合不断进取发展的社会。撤离社会的动力。 C 老年人的撤离过程可能由老年人启动,也可能由社会启动。老年人主动退却,社会对老年人的排挤、歧视和强制性退休制度,是社会启动的撤离过程。社会撤离的形式 D 老年人的撤离状态有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也有利于社会继承。撤离社会的结果。 E 老年人的撤离过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撤离社会的特征,消极意义:

2、A 忽视个体差异 B 忽视地位差异。 C 忽视撤离造成的弊端 D 忽视撤离的文化特征 E 忽视老年完全撤离社会的负面意义 F 不能解释属于不成功或未按日程脱离的老年人 G 忽视了老年人与旁观者观点的区别,对社会撤离理论的评价,积极意义: 一定程度反映了老年期社会老龄化的事实,总结了老年人口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特征。,活动理论,美国学者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提出的“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 活动理论的含义: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只有参与,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 其要点可以归纳为:“进入老年时期老年人所扮演的非强制性角色的来源越多,就越不会因为失去了强制性的角色而情绪低落

3、。在成年期,这些强制性角色通常置于首位。”,活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指出人一生有六个阶段特征,其中老年期作为个体社会化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要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退,适应退休生活和收入的减少,适应配偶的死亡,承担市民的社会义务,与年龄相近的人建立快活而密切的关系,降低对物质生活满足的要求。,活动理论,活动理论的要点 A 老年人角色与成年期不同,老年期的角色属非强制性的,更加符合个人意愿。 B 非强制性角色有益于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 C 非强制性角色的数量与老年人精神状态呈正相关关系。,活动理论,假设: 1、角色丧失越多,参与的活动越少 2、保持高水平的活动,会是老年人所要求

4、的角色认同在角色支持方面有更多的资源 3、稳定的角色支持,可以保证稳定的自我认识 4、自我认识越明确,生活的满意度越高,活动理论,对活动理论的评价 A 有利于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 改变老年人精神状态的方法之一,就是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 B 活动理论符合社会的价值体系。 C 活动理论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 D 活动理论利于延缓老化 E 活动理论回避老年人的个性特点。,连续性理论,美国学者赖卡德、利夫森和彼德森 连续性理论认为,中年期的生活方式将会延续到老年期。老年期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中年期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年期开朗活跃者,老年期也会积极投入社会活动;中年期沉稳内向者,老年期一般不会热衷参与

5、社会活动。 连续性理论是以对个性的研究为基础的。 曾对87位年龄在55岁至84岁之间的老年人的调适情况进行分析,列出五种主要性格结构。,连续性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指导意义 在社会工作中对老年人个性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性的关注,可以更加有效地针对不同特征的老年人提供具体的帮助。,连续性理论,对连续性理论的评价 (1) 连续性理论注重老年人的个体差异 (2) 连续性理论有明显的弱点。 A 将能否遵循早期阶段个性特征视为老年期结果良好与否的标准,忽视了个性特征的具体内涵。 B 忽视了个性是发展的。 C 忽视了个性的变化与社会变化有着密切,生死观,生死观的一般观点 中国人的生死观 濒死、临终关怀与“死亡

6、的权利” 安乐死,生死观的一般观点,积极型:生死是人的生命周期中的必然阶段,个人无法选择的生命过程。主要认真、科学对待生命,生命过程可以延长,生命质量可以提高。,消极型:生死不可避免,个人无法左右,放弃个人的主观努力,听之认之。,生死观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个体特征。,当代人对生死观的显著特点: 坦然面对生死问题。 死亡日益成为一种权利。,对生死观理论的评价,相互作用理论,主要内容:又被称为符号互动理论,主要探讨环境、个体及其相互作用对老龄化的影响。这个理论包括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标志理论和社会损害理论等部分。,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 社会环境模式:三个关健要素。 其一,对起源于特定环境的规范

7、期望的重视; 其二,对个人交往作用能力的重视; 其三,对特定环境下的能力与期望之 间主观评价的一致性的重视。 生态学说强调在社会体系内的角色选 择和个人调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年龄分层理论,主要观点 年龄分层理论是由美国学者M.W.赖利和A.福纳提出的。这个理论以社会学创立的角色、地位、规范和社会化为基础,分析了年龄群体的地位以及年龄在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含义,试图形成一个理解老年人社会地位的框架和包括整个人生的老龄化概念。 年龄分层理论认为,年龄不是一种个人特征,而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标准。当人们的年龄从一个层次转移到另一个层次时,社会赋予人们的角色与责任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这种角色与年龄之间的关

8、系,可以称之为角色的年龄参数或者年龄的社会参数。,年龄分层理论,(1)年龄分层理论具有四个要素(亨特里克斯金色晚年) A.年龄、经历、观念是构成同期群的三个主要特征. B.各个年龄层对社会的贡献或反应能力。不同的年龄层具有不同的能力,也就有不同的社会责任。老龄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从一个年龄层向另一个年龄层的运动,也就是能力与贡献变化的过程。 C.年龄层的社会形式,它是通过社会作用表现出来的。 D.与年龄有关的期望,它包含在人们对所扮演角色的反应方式中。 年龄分层理论四要素实际上体现了生理人(年龄、能力)与社会人(角色、期望)之间的关系。作为一般规律,年龄、能力、角色和期望应是一致的,但在实际的运

9、转过程中,差异性与不协调性仍然非常明显的,年龄分层理论,(2)年龄分层理论具有两个内在干预因素 前述四要素之间的衔接与运转会受到两个内在因素的影响,即群体流动和个体老龄化因素。 群体流动是指促使年龄层次形成的各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 个体老龄化是指衰老的过程。 (3)年龄分层理论具有两个外在干预因素,即分配因素和社会化因素。,年龄分层理论,评价 (1)年龄分层理论通过对要素及其过程的分析,试图揭示老龄化过程差异的秘密。该理论认为,当同期群登上人生扶梯时,他们面临着与先期群并不完全一样的环境,因此同期群的老龄化形式和先期群的老龄化形式会有所不同。同样,后续群体的老龄化形式也

10、会有异于现在同期群体。在内外因素的干预下,同期群中能力的差异、角色的差异和期望的差异都是不可避免的,由此构成了处于社会不同层次成员在老龄化过程中的层次差异。 (2)不足之处: A 该理论过分狭隘地主要根据按年月计算的年龄或生命阶段来评价年龄,而不太考虑身体的外表、个人处于特定地位的时间长短以及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水平的重要性。 B 该理论对个体老龄化的特征、因素分析尚嫌薄弱,对影响老龄化过程的一系列外因过程也未详加论述。,老年亚文化群理论,老年亚文化群的形成有客观背景和主观背景 : 客观背景: 法定的退体制度; 老年公寓、老年服务设施和老年活动场所的兴建; 老年人数量的迅速增加 主观方面: 相

11、同的背景、问题和利益 老年亚文化群理论的提出: 罗斯提出,旨在揭示老年群体的共同特征,并认为老年亚文化群是老年人重新融人社会的最好方式。 只要同一领域成员之间的交往超出和其他领域成员的交往就会形成一个亚文化群。老年人口群体正是符合这个特征的一种亚文化群体。,理论及其评价:,评价,积极评价: 指出了老年人活动和地位的一般特征:老年人 加入老年人的次文化群体,发展出有别于主流文 化的亚文化,可使老年人保持自尊,保持较高的 士气 。,评价,消极评价: 不稳定性: 随着老年人数量和交往的增加,老年人不再满足现有 的社会地位,一些老年组织开始组建,构成了潜在的 社会势力。 局限性:不能应用于所有情况和所

12、有老年人,角色理论,回顾与复习 老人:丧偶鳏寡 退休无角色 帕森斯:有三种不同的社会复位(social restitution)方式,以终止丧失过程,恢复或支持重要角色退出后的身份继续:文化所规定的角色继续、角色重演和易位投入,交换理论: 埃默逊和布劳提出。用以说明存在于年 龄层次中的结构性不平等,从而揭示出老 年人地位下降的原因。它以行为心理学和 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自我需求和资源资本,社会互动就是通过资源交换以满足自我需求的行为。资源交换不是随意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在交换过程中对利润和成本、取与给的计算与运用。,老年人地位之所以下降,其根本原因是缺少可资交换的资源和价值,只能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因此,如何保持现有的资源资本是提高老年人地位的根本。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应当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