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心术 学案(7)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124751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心术 学案(7)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心术 学案(7)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心术 学案(7)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心术 学案(7)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心术 学案(7)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心术 学案(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心术 学案(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心术 学案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几乎(j)惟懼(j)懈怠(di) 尧舜(Yo)B通衢(q) 应该(yn)诽谤(fi) 懦弱(nu)C忌妒(j) 惟妙惟肖(qio)阐述(chn) 揣测(chui)D爱憎(zn) 廉洁(lin)称心(chn) 苛刻(k)解析:选D。A项,“几”读“j”;B项,“应”读“yn”;C项,“肖”读“xio”。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全面B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病:缺点C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 图:考虑D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众人:许 多

2、人解析:选D。众人:一般人。3.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A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B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C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D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解析:选C。A项,“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B项,“以”介词,翻译为“用”。C项,“以”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和例句相同。D项,“以”连词,表目的,翻译为“来”。4.下列各句中没有倒装现象的一项是()A周公,大圣人也B良问曰:“大王来何操?”C懦者必说于色矣D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解析:选A。A项,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C、D项,介宾短语后置。二

3、、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

4、,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待人也轻以约约:简约B就其如舜者 就:仿效,追求C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重:严格D即其新不究其旧 究:探究解析:选D。究:追究。6.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闻古之人有舜者则或咎其欲出者B求其所以为舜者所以游目骋怀C后世无及焉盘盘焉,囷囷焉D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选A。代词,的人;B项,表原因/所用来的(方式、礼节等)

5、;C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语气词/通“于”,引出比较的对象。7.下列各项对文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B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性,因为取的是楷模,是无可非议的典范。C于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D本段通过对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的分析,阐述了本文的正题,下一段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解析:选D。“阐述了本文的

6、正题,下一段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错。第二段是本文的正题,此段对第二段起了一个衬托作用。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译文:_(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译文:_答案:(1)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不会怠慢;宽而少,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2)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技能的人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讳辩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

7、,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

8、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注】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徵在”,孔子说“徵”的时候不说“在”,说

9、“在”的时候不说“徵”。不讳嫌名:写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机”和“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9.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贺不举进士为是举:推荐B和而倡之 和:附和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止:到达顶点D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超过解析:选A。举:考取。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B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C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D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

10、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解析:选D。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邪”为语气词,后面应断开,排除A、C项,比较B、D项明显排除B项。1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诋毁他,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

11、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解析:选D。孔子“不避父母的名讳”不合文意。孔子是“二名不偏讳”。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译文:_(2)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译文:_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分别是文言实词和句式。“明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辩论清楚;“且”,将要;“宜”,如何;“如何”,怎样。答案:(1)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会因此获罪。(2)周朝时有一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一个人叫杜度,像这样的名字让他们的子女如何避讳呢?参考译文:我给李贺写了一封信,勉励他去考进士。李贺应进士试很引人注目,同李贺争名的人出来诋毁他

12、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还是以不参加进士考试为好,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纷纷附和,众口一声。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会因此获罪。”我回答说:“是的。”律文说:“凡双名不专讳一个字。”解释者说:“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孔子在说徵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徵。”律文又说:“不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者说:“譬如禹之与雨,丘之与蓲之类就是。”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试问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

13、子吗?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春秋中对人名相近不避讳的事例,也没有加以讽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一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一个人叫杜度,像这样的名字让他们的子女如何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近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近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遇到“彻”字就改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