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122829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这些现象集中出现的背景是A.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惨败 B. 台湾被日本强行占据C. 西方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资产阶级具备革命条件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

2、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A.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C.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3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竞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此转变A. 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 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C. 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D. 导致了近代军事工业的衰落4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书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至清国面有今日之败者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

3、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巨,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摆;文艺乃为繁荣之阶梯耳,岂是济夫实效?”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 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B. 需要引进自然科学 C. 应积极向日本学习 D. 军官素质有待提高5在鸦片战争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买办”被视为洋商之奴,唯知奔走奉命,为世人所不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买办”却成为许多留学生和下台的外交官员的首选职业,连不少政界名流都争相与他们交往。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A.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B. 买办在中外贸易中的作用增强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 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

4、A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B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C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D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A. A B. B C. C D. D7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这说明A. 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B. 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C. 政策

5、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D. 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8北洋水师的英国教官琅威理“终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水师中有“不怕丁军门(提督丁汝昌),就怕琅副将”的说法,官兵处处与这位严苛的教官作对,琅威理被迫辞职回国。此后,北洋水师“晚间住岸者,一船其半”。由此可见A. 北洋官兵自觉维护主权 B. 英国侵略势力受到一定遏制C. 北洋水师已经实现西化 D. 社会环境制约近代海军发展9德华银行1889年成立于上海,由德国十三家大银行联合投资组成,在成立后的二十年中,先后在中国各地设分行二十所。下图为该银行在中国发行的纸币。这一状况说明A. 其目的是为中国工业近代化提供资金 B. 成为德国

6、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重要手段C. 标志着德华银行在华重心转移到北京 D. 表明当时的清政府通行银本位10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中法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某学者称:“中国几千年来未有真正之外交机构,却在外来屈辱中实现了外交的真正转型。”这一转型指的是A. 清政府被迫划定租借 B.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D.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12清朝建都北

7、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这说明A. 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B. 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C. 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 D. 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13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这表明清政府 A. 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 B. 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C. 奉行互利互惠的外

8、交政策 D. 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14慎终追远是汉人社会的核心价值,台湾人也供奉祖先牌位,按时祭祀。但在某个时期,为了避免违反统治者的命令,必须设法将祖宗牌位藏起来。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何时A1835年 B1886年 C1912年 D1943年15下表为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补注:日本在1920年达4278家,1928年达8926家)。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A. 一战期间各国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B. 一战后各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C. 资本输出是列强攫取利益的重要手段 D. 各国开行户数可直观地反映各国实力16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分

9、39年还清。从1909年起,美国将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退回L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1925年法、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用于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这一变化说明A. 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视 B.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巨大提高C. 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一定成效 D. 列强企图通过文化加强对华控制17费正清说:“一般说来,引起反基督教暴乱的,似乎首先不在于民众的迷信恐惧心理,而多半在于中国士绅的嫉妒心理,因为他们在社会上的特权地位受到这批享有特权的外来文化侵略者的直接成胁。”据此可知,中国士绅反洋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A. 中国传统文化价

10、值体系 B.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神C. 士绅的政治和法律权威 D. 乡村社会的文化正统性18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拳民们希望比附的神灵在三国人物中基本出自蜀汉,也就是刘备麾下的人物,出自曹操麾下的人物一个也没有,甚至连吴国的人物,周瑜、黄盖之类的大将都没有。该学者认为义和团拳民的选择旨在A. 表明义和团运动以推翻清朝为目的 B. 强调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C. 揭示了义和团运动农民的盲目排外 D. 表明义和团运动反抗列强侵略19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记载,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徽,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这最能

11、说明当时的中国A. 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B. 主动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C. 逐渐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D. 迫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201904年清朝新设商部、巡警部、学部,加上原来六部,共十部(含外务部);1906年设吏、学、民政(以巡警部并入)、度支(由户部改)、农工商(商部并入)、陆军(由兵部改,以太仆寺并入)、法部(由刑部改)、礼部(以太常、光禄、鸿胪三寺并入),另设邮传部和理落院,共十一部;1911年又裁去吏部、礼部,增设海军部,共十部。部下设司,司下设科。清朝中央机构调整的历史影响是A. 增强中央机构半殖民地性质 B. 奠定中央机构近代体制框架C. 加强了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D. 有

12、利于下层民众民意的表达21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台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22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A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 B英国女王是“虚

13、君”,统而不治C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 D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23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 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C.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241899年驻美公使伍廷芳在发表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演讲中指出:“作为一个市场,中国的一个省比整个非洲更有价值。中国的政策对待所有国家

14、都一视同仁,他们都真正享有最惠国待遇。”其主要目的是A. 竭力满足列强寻求市场的需要 B. 顺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C. 利用国际均势来谋求民族利益 D. 站在国际视野上阐释外交政策252015年10月在东经123度、北纬39度的大东沟海域进行的“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发现60多枚铜钱、完整的鱼雷引信,以及写着CHIHYAN的瓷盘上标记着“THEIMPERIALCHINESENAVY”(中国皇家海军)等,共计60个种类、120多件文物。这些文物可供研究的历史事件是( )A雅克萨之战B施琅收复台湾 C鸦片战争D甲午战争26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了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7材料: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见下图)。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