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119286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情导航,基础自评,考点导析,素能专攻,考点演练,考情导航 探寻命题规律 导航全程复习,高考命题剖析,课时任务通关,知识任务,1.知内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能力任务,1.能根据景观图或剖面图判断地质作用,并能够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 2.能根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判断岩石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并能结合地质剖面图判断岩石的新老关系。,基础自评 立足课前自评 提升基础复习,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大陆与洋底,山脉,高低不平,冰川侵蚀,流水堆积,风力堆积,流水堆积,【知】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风

2、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下图所示: 【辨】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不同的。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而风力作用是指由风而引起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外力作用。,D,D,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冷却凝固,外力,变质,重熔再生,【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内外J力共同作用的 体现。 【知】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

3、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 环境。,考点导析 建模思维流程 引导能力运用,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真题剖析,(2015江苏卷,5)如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金牌导思,如何考,如何思,区域地貌图地质成因 思考:山地的形成一般是由内力作用引起的。 迁移:安第斯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感悟: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西部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该山脉沿板块作

4、用边界发育南北狭长。,出结论,C,考点探究,1.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地壳运动,2.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 (1)观点 全球岩石圈被一些构造带(海岭、海沟、断裂带、褶皱山脉等)分成若干板块,全球共有六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地热资源。,(2)板块边界与地貌类型,知识拓展 板块构造运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板块构造运动会破坏岩层的结构,使岩层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进而引发地质灾害。如消亡边界,板块构造运动活跃,多断层,岩层破碎,易发生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真题剖析,(2016全国

5、卷,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如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回答下题: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金牌导思,如何考,如何思,贝壳堤河口位置变动 思考:图中出现多条贝壳堤,说明海岸线位置多次变动,因为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因此影响贝壳堤变化的因素是河流带来的泥沙量的 多少。 迁移: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侵蚀作用和堆积

6、作用。 感悟: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图中有多条贝壳堤位置多次变动随时间贝壳堤位置向海洋推进陆地沉积物增多河流泥沙沉积量大。,出结论,D,考点探究,1.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及分布,2.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

7、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方法技巧,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考点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真题剖析,(2015天津卷,3)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如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

8、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金牌导思,如何考,如何思,地质剖面示意图地质过程 思考:矿物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说明其经历过岩浆活动、外力作用。 迁移:影响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重熔再生作用。 感悟: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岩层断裂,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矿物存在于岩浆岩中岩浆岩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该矿物到达河滩泥沙中。,出结论,C,考点探究,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拓展延伸 三大

9、类岩石的特点和用途,2.岩层新老关系的判读,各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是说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循环关系,这种关系实质就是内、外力作用。常见类型如下:,素能专攻 强化地理技能 提高核心素养,【判读技巧】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图乙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 2.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

10、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提升训练,(2016江苏卷改编)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关于图中、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指物理风化作用 B.指搬运作用 C.指成岩作用 D.指火山喷发作用,解题思路:该题将岩石圈内物质循环图与整个地球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图整合到一幅图中,判读时,要根据箭头与结果的关系,判断其地质作用:(化学)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是由变质岩转化为土壤或沉积物的过程,还没到成岩阶段;岩浆喷出即火山

11、喷发作用。,答案:D,【深度链接】见“考点演练”T56,“课时冲关”T69,考点演练 对点典题再练 巩固复习效果,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13海南卷,12)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解析:1.D 2.A 第1题,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区域定位。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判断图示半岛位于北太平洋,根据轮廓判断该半岛为堪察加半岛。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

12、壳活动频繁,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第2题,该半岛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所以地热能资源丰富。,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迂回扇是河漫滩表面形态,由一系列有规律地分布于凸岸边滩上的滨河床沙坝构成。沙坝向下游方向辐聚,向上游方向辐散。迂回扇是在河湾侧向蠕移过程中产生的。因侧向运动是脉动式而不是连续均匀地发生的,故当河弯侧蚀较慢时,凸岸边滩外缘的滨河床沙坝不断加高。当河湾侧蚀加快后,凸岸边滩迅速淤长。若侧蚀再度减缓,则在凸岸边滩外缘新的位置上又会出现相对高起的滨河床沙坝。该过程反复进行,便形成完整的迂回扇。读图,回答34题:,解析:3.C 4

13、.B 第3题,据材料“沙坝向下游方向辐聚,向上游方向辐散”可确定河流流向。据材料对迂回扇形成过程的描述可知1最先形成。第4题,有利于迂回扇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是侧蚀的速度变化大,也就是水位的季节变化大。,3.图中河流总体流向和最先形成的滨河床沙坝分别是( ) A.自东向西 1 B.自西向东 4 C.自西向东 1 D.自东向西 4 4.下列有助于迂回扇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是( )。 A.河流弯曲度小 B.水位的季节变化大 C.地形崎岖,落差大 D.含沙量小,考点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下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解析:5.A 6.D 第5题,根据图中物质循环关系可知,是喷出型岩浆岩,是沉积岩,是变质岩,是侵入型岩浆岩。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喷出型岩浆岩。第6题,根据上题判断可知,类岩石为变质岩,三类岩石变成类岩石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5.长白山天池是著名的火山口湖,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 ) A. B. C. D. 6.三类岩石转化为类岩石,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岩浆侵入 C.外力作用 D.变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