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5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119127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5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5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5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5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5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5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5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距今4亿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读该地区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B冰川侵蚀C风力侵蚀D流水沉积2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A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B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参考答案】1C 2B 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

2、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

3、形态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主要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其中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尤为普遍。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流水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 “V”型谷)、瀑布等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戈壁冰川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波浪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

4、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2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风力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波浪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沙滩、潟湖冰川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冰碛地貌、冰碛湖等(二)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

5、积地貌。(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下图是位于我国吉林松原市乾安县西部,大布苏湖(为盐碱湖)东岸的“

6、泥林”景观,这里有两级阶地,整体高出湖面50米,沟壑纵横、泉水众多、锯齿狼牙、奇峰林立、气势磅薄,像一座森严古城堡。垛口连绵,影若将士扶望守城,严阵以待。其景色奇特、千奇百态、变化莫测,是潜蚀地貌的典型代表。据此完成12题。 1潜蚀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C生物作用D冰川作用2推测泥林景观形成及气候变化过程是A流水沉积地壳下沉气候变湿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潜蚀作用B地壳下沉风力沉积地壳抬升形成台地气候变干潜蚀作用C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气候变湿流水侵蚀气候变干潜蚀作用D地壳下沉气候变湿流水沉积气候变干阶地裸漏潜蚀作用(2018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贵州三都县有一处奇特的地

7、质景观产蛋崖(右图)。每隔数十年产蛋崖就会掉落出一些石蛋,石蛋直径约3060厘米,最重的达300余公斤。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当时贵州还是一片海洋,随着亿万年的地质运动,这些石蛋才暴然露于地表。据此完成34题。 3依据专家推测,这些石蛋的岩石类型和形成原因是A玄武岩火山喷发后冷凝形成火山蛋B花岗岩岩浆侵入经抬升后风化成球C沉积岩碳酸钙经化学作用形成结核D沉积岩恐龙蛋经地质作用形成化石4石蛋能从陡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A岩石间风化差异B海水的强烈侵蚀C风力的搬运作用D冰川的缓慢堆积野柳地质公园位于台湾东北部台北县万里乡。在2000多万年前,台湾仍在海里,由福建一带冲刷下来的泥沙,

8、一层层地堆积出砂岩层,600万年前的造山运动把岩层推挤出海面,造成台湾岛,野柳是其中的一部分。造山运动挤压时,在野柳的两侧推出两道断层,断层带破碎易受侵蚀,所以两侧凹入成湾,中间突出形成海岬(深入海中的尖形陆地)。接下来,在海浪、雨水及风的侵蚀和地壳不断的抬升下,形成野柳的奇岩怪石。蕈状石的演育过程要历经千百年,一颗颗活像是大香菇的蕈状石,是野柳最引人注目的风景。下面图为野柳地质公园位置图,图为野柳公园中著名景观“女王头”,图为“蕈状岩”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57题。 初期:海平面以下倾斜的岩层受到挤压产生解理(裂隙)。中期:岩层露出海平面,受到海水的侵蚀解理越来越大。后期:地壳继续上升,下层岩

9、石接收海水侵蚀,由于岩石较软,侵蚀较快逐渐形成脖子较细的“女王头”。5“女王头”是典型的蕈状岩,关于“女王头”的描述正确的是A其顶部“蜂窝”状岩石为玄武岩B其形成过程开始于海相沉积环境C其形成初期主要经历了水平挤压及海水侵蚀D其形成的后期主要地质作用为风力侵蚀6结合图,分析喀斯特地貌中与蕈状地貌的形成过程极其相似的是A石林B石笋C溶洞D石柱7对于材料中“造山运动挤压时,在野柳的两侧推出两道断层,断层带破碎易受侵蚀,所以两侧凹入成湾,中间突出形成海岬(深入海中的尖形陆地)。”理解正确的是A海岬的形成受到地壳抬升影响B造山运动开始于板块的生长边界C断层走向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D断层走向与板块“挤压作

10、用方向”平行 【答案】1B 2D 【答案】3C 4A 4石蛋能从陡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岩石间风化差异,导致石蛋依靠物不稳而滑落。这里没有海域,B错;贵州的风不大,风力不能搬运这些量大体重的石蛋,C错;这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没有冰川,D错。选A。【答案】5B 6A 7A【解析】5“女王头”是典型的蕈状岩,其岩层是砂岩层,属于沉积岩。受造山运动影响被挤出海面,其形成过程开始于海相沉积环境,B对。其顶部“蜂窝”状岩石为被侵蚀的沉积岩,A错;其形成初期经历了水平挤压及海水侵蚀和地壳抬升,C错;其形成的后期主要地质作用为海水侵蚀,D错。故选B。6读图,喀斯特地貌中与蕈状地貌的形成过程极其相似的是石林,都是受流水侵蚀形成的,A对。石笋是石灰岩沉积形成,B错;溶洞是洞穴景观,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C错;石柱是溶洞的地貌景观,D错。故选A。7材料中造山运动挤压时,在野柳的两侧挤出两道断层,断层带破碎易受侵蚀,所以两侧凹入成湾,中间突出形成海岬。说明海岬的形成受到地壳抬升影响,A对。断层是挤出形成的,造山运动开始于板块的消亡边界,B错;断层走向与当地盛行风向不垂直,C错;断层走向与板块“挤压作用方向”垂直,不在同一平面上,D错。故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