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给教师带来新挑战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118580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2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新挑战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新挑战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新挑战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新挑战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新挑战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新挑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给教师带来新挑战(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教师是谁”的追问 一个古老又全新的话题,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师 教师是德高身正的楷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是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 教师是人梯 教师是铺路石 教师是红烛 教师是春蚕 教师是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开端,教师将重新,审视自己 挑战自己 改变自己 完善自己,请看教师角色的新变化,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新挑战,浅谈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湖北教育学院教授 余吴恩,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当前要突出抓好的四项工作是: 1、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2、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 3、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4、建设高素质的

2、教师队伍。,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湖北省人民政府贯彻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及时启动我省普通中小学和幼儿教育新课程的试验与推广工作”。“到十五期末,全省初中、小学起始年级都按新课程教学”。,提出课程改革的原因,1、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改革涉及到教育培养目标、人才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价值观 2、课程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3、课程改革是适应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措施。 4、课程改革是贯彻落实全国、全

3、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重点任务。,原有课程存在的主要弊端,教育观念滞后; 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的现象;,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 并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 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及选拔的功能; 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等等,一、新课程是对原有课程弊端的根本性改革,新课程是什么? 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新在哪里? 新课程的内涵是什么?,(一)课程是什么?,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

4、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社会改造?,新课程是一种育人的媒体,它是学生所受教育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方式。,(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核心理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促进学生,朱永新在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 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 宝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 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 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三)新课程新在哪里?,新的视野三个“面向”,三个“着眼于” 新的思维在反思中提炼,在继承中创新 新的理念现代教育新理念 新的内涵7个方面,新课程内涵的七大特征,新课程注

5、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总量上进行了精简,克服了以往深、重、难的弊病; 新课程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克服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和“偏”的弊病; 新课程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加强了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富有时代感;,新课程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克服了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 新课程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新课程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新课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克服了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等等。,(四)新课程改变了原有课程体系的弊端。

6、,改变了,课程功能 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 课程要求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在改变课程功能方面,(1)新课程强调要奠定学生的,基础性学力 发展性学力 创造性学力,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同时,培根又指出了其余三点:,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必须亲自实践,不体验是学不到的; 求知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等。,学习内在的财富,学生应具备的4种基本能力(四基): 求知的能力, 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 共处合作的能力, 生存和发展即学会做人的能力。,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2)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7、知识 能力 科学方法 只有掌握了探索新知识的方法,才能提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能驾御飞速增加的具体知识。,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只有多教,学生才能多学。因此,便出现了十种怪现象:,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教; 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 教师总在思考,学生不用去思考; 教师总是讲授,学生总是顺从听讲; 教师总是执行纪律;学生只有遵守;,教师有权选择并制定规定,学生则遵守规定; 教师起主动作用,学生围着教师转; 教师有权选择教学内容,学生则要适应这些教学内容; 教师利用自身的威望成为知识的权威,学生只能听从教师;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客体。,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写学生抄

8、 教师考学生背 重知识轻能力 重分数轻素质,要克服:,学生要学会学习,教师就必须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3)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精神和信仰,美国学者考夫曼在教育的未来一书中提出21世纪的课程设置的六项内容:,接近并使用信息:包括图书馆和参考书、电脑数据库、商业和政府机构的有关资料等。 培养清晰的思维:包括分辨语义学、逻辑学、数学、电脑编程、预测方法、创造性思维等 。,有效的沟通:包括公开演说、身体语言、文法、语辞、绘画、摄影、制片、图形绘制等。 了解人的生活环境:包括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和地理学、生物和生态学、人种和遗传学、进化论等。,了解人与社会:包括人类进化论、

9、生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种族学、法律、变迁的职业形态、人类延续等问题。 个人能力:包括生理发育与平衡、求生训练与安全自卫、营养卫生和性教育、消费与个人财务、最佳学习方式和策略记忆术、自我动机和自我认识等。,改变课程结构方面,新课程强调,(1)课程结构要具有,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2)课程结构重建势在必行,现课程的,教学科目过多 课时安排过多,课程分化过细 课程门类过细,多,细,产生了学科本位倾向 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 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 压抑了人的全面发展,弊端,(3)新课程结构的特点,整合了单科性课程 形成了综合性课程 增设了实践性课程,在改变课程内容方面,新课程强调必须

10、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营造课程内容。,(1)课程内容必须面向学生真实生活,关照学生的真实兴趣,新课程,克服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了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原语文课程的问题八多八少:,政治性多了一点,文学性、文化性、人文性少了一点。 统一性、标准化多了一点,个性、多样性少了一点。 学院气多了一点,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少了一点。 官僚气、中央味多了一点,民间气息、地方味少了一点。,对崇高追求、牺牲精神的歌颂多了一点,赞美生活的美好、品味世俗生活的乐趣少了一点。

11、 强调文笔写法(形式)多了一点,对文章情感(内容)的关注少了一点。 强调阅读能力的训练多了一点,关注阅读兴趣的培养、培养对阅读的热爱少了一点。 对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方法的强调多了一点、对其他评价方法的使用少了一点。,(2)教师应为学生的现实生活营造课程内容,源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学习会使学生获益; 远离真实生活情境的学习会使学生迷茫; 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解决会使学生成功。,旧有的课程计划模式,有一个预先制订好的完整的课程计划 由教师和教研人员负责设计具体的课程 设计的模式基本是“目标模式” 教师的作用就是严格地执行计划,,(3)新课程将注重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开放性,拓展了教材内容的来源和范围的力

12、度; 构筑了开放的教材内容体系; 提供了尽量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 展示了信息资源之间开放性的联系。 特点:新颖、即时。,在改变课程要求方面,新课程,改变了过于,被动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1)学习方式必须变革,要克服,一块黑板一支笔, 三尺讲台一张嘴,我讲你听式 耳提面授式,无视学习是主体的活动过程 忽视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要克服,要克服,(2)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接受式学习特征是被动学习 发现式学习特征是主动探索 “探索”比“接受”更有价值,(3)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知情智慧的统一; 重视加

13、强学法的研究;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模式化.,改变了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改变课程评价方面,新课程,(1)学生不仅是课程评价的对象,更是课程评价的主人。,淡化对学生分数的评价,强化对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评价; 淡化终结性评价,强化过程评价与自我评价; 淡化淘汰性课程评价,强化发展性课程评价。,旧课程评价的毛病:,过分偏重于考试、考查的分数; 过分偏重于考查书本知识掌握的静态状况; 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评价机制; 基本上排斥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不仅是课程评价的对象,更是课程评价的主人。,(2

14、)新课程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评价教育发展功能,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新课程评价的特点,新颖 活泼 多样化,其评价体系包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的评价体系。 促进课程本身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3)新课程评价体系改淘汰性课程评价为发展性课程评价,通过评价 指导和改进学校工作 规范教师行为,优化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改变课程管理方面,新课程,改变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1)课程管理的三级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我国课程管理模式的基本走向,采用苏联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 (20世纪5

15、0年代80年代),国家与地方两级管理模式 (1992年1996年),高中课程三级管理,课程计划灵活的管理模式 (1996年1999年),明确课程三级管理模式 (1999年),(2)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是保证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与基础,教材:由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 课程:由校本课程对应国家课程; 教师:由传授型到研究型。,二、新课程是对原有教学理念的全方位挑战,新课程带来了教育理念的变化,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 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和不再偏重书本知识。,两个“不再过分”,两个改变,改变了过于强调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改变了过分强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和评价内容、方式单一的

16、现状。,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教育理念的“四个转变”,在教育目的上,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由追求知识目标向个性目标转变; 在教育过程上,确立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 在教育模式上,确立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 在教育手段上,确立以教具为重点的开发观,由传统教学工具向现代教育技术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现代教育都重视个人,注意一个人的能力,他的心理结构以及他的兴趣、动机和需要这个受教育的个人在他自己的教育中日益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 可见,积极主动、勇于创造、能力优秀的未来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健康、丰富的个性。,未来社会里,教师将是多种角色的扮演者:,教师 主持人 导演 教练 辩论对手 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