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原理第一章绪论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117877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原理第一章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原理第一章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原理第一章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原理第一章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原理第一章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原理第一章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原理第一章绪论(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教育学原理的学科性质及内容,目标 识记并理解教育学的概念 明确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了解教育学原理的学科性质和地位,一、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 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 化的必然趋势。 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 不同于教育经验汇编,二、教育学原理的学科性质、地位 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属于原理理论。 地位:属于基础研究学科,是所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基础。,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目标 掌握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阶段 识记教育学

2、发展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尤其是标志性人物和著作及其主要贡献,(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MF.Quintilanus,3596)所著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一、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教育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

3、作。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阶段,(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一、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阶段,教育学已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重视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学问题。,(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一、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阶段,教育学不再仅仅是根据一定的理想和规范去考察教育,而是从教育事实出发,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使教育学向着实证的社会科学转化,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4、从其他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逐渐利用社会学常用的实证方法和心理学采用的实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自19世纪 5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并形成了许多门类,教育科学迅速地发展起来。,一、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阶段,(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1861年出版了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的教育论。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在教学方法方面,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一、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阶段,(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20世纪

5、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一、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阶段,(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JDewey,18591952)所创立,其代表著作为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机会”,“从做中学”。,一、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阶段,(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俄国于1939年出版了以凯洛夫( 18931978)为主编的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一、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阶段,(三

6、)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杨贤江( 18951931)于 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一、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阶段,(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一、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学也日益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在理论上逐渐深化,在内容方面更加丰富。再加上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产生与发展,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所以,各国的教育学在不同的思想体系指导下,都有新的发展,在理论上都有深化。,(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56年美

7、国心理学家布卢姆( B.S.Bloom)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发表了他的 教育过程这本著作。,一、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阶段,(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75年前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19011977)的教学与发展一书。 自1972年以来,前苏联连续出版了巴班斯基的几本系列著作,在我国他著的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较为著名。,一、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阶段,(一)中国古代教育家及代表著作 1. 孔子 简要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二、中国教育学家的教

8、育思想及代表著作,思想集萃 (1) 教育的作用 第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礼记学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是治国安邦的关键。(教育的政治功能) 孔子认为,教育是施政的基本手段,对人民进行政治伦理说教,是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 提倡“有教无类”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3) 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 目标: “女(汝:你)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君子式的儒者。 内容: 基本沿袭了西周的“六艺”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所调整。孔子强调首先要做一个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学习文化知识。在

9、其教育思想体系中,道德教育居主要地位。,(3) 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 方法: 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德育方法、教学方法。 德育方法: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立志: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力行:“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中庸: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改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教学方法: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好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君

10、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因材施教:通过谈话、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的特点作出 评价。 好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4) 有关教师的思想 对教师的要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只记诵,不足以为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

11、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2. 墨子 简要生平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d),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 主张建设一个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其建设途径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兼士、贤士”,具体的人才标准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12、,主要思想 墨家的教育内容中除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和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外,最有特点的就是关于思维能力的教育。其目的主要就是在于训练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使人善于与别人论辩。 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3. 孟子 简要生平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主要思想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

13、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在我国教育史上首次将“教、育”二字并列使用,并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趣,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 主张性善论,并将其作为理论基础。孟子认为教育就是扩充“善性”的过程。 孟子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教学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的观点。,观点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名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滕文公上) 第一次明确概括出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又说明了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

14、(孟子离娄上) 希望将国家的建设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的基础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主张“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4. 荀子 简要生平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东周战国末期赵国人(今河北邯郸 )。时人尊称“荀卿”,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主要思想 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认为选材的标准是“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著作:荀子,劝学是其中的经典篇章。 要求人才是精于道而

15、不是精于物的。 主张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主要是闻、见、知、行。,主要思想 重视教师的作用,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的外烁说,有别于孔孟的内发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5. 礼记大学礼记中庸礼记学记 (1)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三纲领) 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 为实现三纲领,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2)中庸 对教育的认识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阐释了教育与人性发展的问题。 中庸认为,人可以

16、通过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通过向外部世界求知而达到对内在本性的发扬。 对学习过程的阐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问、思、辨、行被后世学者概括为求知的一般方法与途径。,(3)学记 我国及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部教育专著。 开篇阐述教育的目的:“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阐述了学校教育制度:“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概括了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豫时孙(xn)摩原则、长善救失原则、藏息相辅原则。 提出了尊师严师的思想。 尊师:“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严师:“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6. 韩愈 韩愈(7688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