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057149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系统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在系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把握习近平教育思想上下功夫。精心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问答活动。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5、秋天的怀念一、文学常识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1.文章几次写到秋天?答:文章两次写秋天,一次是在母亲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秋天是背景的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2.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3.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答:题目为“

2、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我”也走出了人生低谷,乐观生活。”4.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答: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忍耐.理解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5.“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答;可以看出,母亲喜欢花,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可为了“我”,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养花。6.在痛苦的弥留之际,母亲心里只惦记着儿女。7.“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答:

3、“扑”和“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很强烈,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极尽所能地劝抚.安慰“我”。“忍住哭声”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内心的沉重。8.“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 “挡在窗前”是怕“我”触景生情。“挡”挡住的不是落叶,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情绪。9.“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分析这句话。答:“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写出了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10.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祥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答:“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的品格:淡雅.高

4、洁.深沉。同时也表明了“我”已经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磨难。11.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答:可以看出母亲觉得自己很粗心,对自己说的话很敏感,怕儿子伤心,周到保护儿子,照顾儿子情绪。12. “我”和妹妹到北海看花的心情:愧疚怀念:怀念亲爱的母亲;热爱:对生活充满希望:为自己的任性和无理感到懊悔;6、散步一、文学常识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1. 能不能把第三自然段“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

5、严冬。“中的“熬”换成“度过”?为什么?答:(1)不行(2)因为“熬“在文中是”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强调母亲过冬不容易,而”度过“仅指时间上的过去,不能体现”忍受“。2.“我“为什么一定要要母亲去散步?答: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我”很会替母亲着想,如果把母亲一个人冷落在家,母亲会孤独寂寞,这儿写出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3.人物性格:“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妻子: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儿子:懂事,聪明,活泼。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着句话的理解。回答1:老人家和儿女,

6、就是“我“和妻子的整个世界,他们吧照顾老人,呵护儿女这个重担背负起来,用最认真的态度.最稳健的步伐走在这生命历程中,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回答2:每个家庭都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几代人组成的。中年人以他们强烈的责任感挑起了家庭的两头重担,一个个家庭完整和谐.幸福美好,而整个世界也是有一个个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和睦美好才能使整个世界更和睦,人类的生命才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7、散文诗两首一、作者简介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1913年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冰心,原名谢婉莹。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她

7、的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3金色花描写了三次嬉戏:让母亲嗅到花香投影到母亲读的书页上跳到母亲面前变成孩子4、金色花中心思想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5、 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6、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因为“我”看到荷叶护莲,就像坚强的母亲对儿女深情的关爱和勇敢无畏的守护一样。7、 文章第段的在结构上的作

8、用是承上启下。8、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理解:本段是文章的主旨。把母亲比喻成荷叶,把“我”比喻成红莲,“心中的雨点”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托物言情的写法)9、荷叶母亲中心思想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隐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世说新语二则一、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动词。今义:日期,名词。3太丘舍去:古义:离去、离开今义:前往

9、。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或顾客。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点拨:融洽欢快轻松。2、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点拨:“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3、 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4、陈太丘与友

10、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点拨:聪明有才学。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

11、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5、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

12、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6拓展延伸:(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2)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答: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岳柱八岁指瑕通过党课、报告会、学习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进一步掀起学习贯彻新高潮,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更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