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统计基础知识分布数列课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044493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6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统计基础知识分布数列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中职统计基础知识分布数列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中职统计基础知识分布数列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中职统计基础知识分布数列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中职统计基础知识分布数列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职统计基础知识分布数列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统计基础知识分布数列课件(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布数列的概念,分布数列是指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单位按类入组,并汇总各组内单位数,形成总体中单位数在各组间的分布。 分布数列或称次数分布,或称为分配数列。,分布数列或称_,_。 将统计数据按其分组标志进行分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度量分布形成的过程。,将,分布数列的概念,在分布数列中,各组拥有的总体单位数称为改组的次数(或频数),与总体单位总数的比值称为频率。,分布数列的两个组成要素:一是分成的各组,二是各组的次数。,.,.,例如,,某班50名学生,调查其考分资料如下:,77 65 83 56 68 70 99 65 73 72 88 66 74 63 71 84 62 52 80 78 8

2、4 79 81 64 58 82 76 62 73 75 89 79 61 65 54 92 86 73 68 51 69 64 78 63 76 68 72 77 81 76,.,.,表3-1,见后面统计整理的步骤,练习 次数分布中的次数是指( ) A划分各组的数量标志 B分组的组数 C分布在各组的单位数 D标志变异个数,分布数列的概念,频率表明各组标志值对总体的相对作用程度,频率越小,改组标志值所起的作用越小,若频率越大,改组标志值所起的作用越大。,多选 在次数分布数列中,( ) A总次数一定,频数和频率成反比 B各组的频数之和等于100 C各组频率大于零,频率之和等于一 D频率越小,则该

3、组的标志值所起的作用越小,请思考: 判断: 频数越小,则该组的标志值所起的作用越小,分布数列的分类,用品质标志进行分组所得到的分布数列,叫做品质分布数列,简称品质数列; 用数量标志进行分组得到的分布数列,叫做变量分布数列,简称变量数列。,品质分布数列举例,变量分布数列举例,变量分布数列举例,变量分布数列举例,.,.,单项式变量分布数列 组距式变量分布数列,变量分布数列的种类,变量分布数列,.,.,(即一个组只有一个变量值),单项式分组,单项式分组适用于:变量值变化范围不大、不同变量值个数较少的离散变量。,居民家庭按子女数分组:,0 1 2 3,(离散变量),例如:,见后面组距式分组,单项式变量

4、分布数列,每一组都是由单个的组值(整数或小数)表示,则称为单项式变量分布数列。,若是离散变量,其变量值不多,变动范围不大,宜编制单项式变量分布数列,组距式变量分布数列,每一组都是由数域(区间)表示,则称为组距式变量分布数列。 若是离散型变量,其变量值较多,变动范围较大,或是连续变量宜编制组距式变量分布数列,.,.,将相邻几个变量值并为一组(形成一个区间),即一个组有一个变量值的变动范围。,例如:,企业按人数分组,499及以下 500 999 1000 2999 3000及以上,工人按工资分组,600 700 700 800 800 1200 1200 1500,组距式分组适用于:变量值变化范围

5、较大、不同变量值个数较多的离散变量及连续变量。,(离散变量),(连续变量),注意:连续型变量的数值不能一一列举,故其只能采用组距式分组。,见前面单项式分组与组距式分组,组距式分组(应注意),组距式变量分布数列举例,组距式变量分布数列:等距式变量分布数列、异距式变量分布数列,等距式变量分布数列,异距式变量分布数列,练习 属于变量数列的有( ) A单项式数列 B品质数列 C等距数列 D异距数列,练习 属于变量数列的有( ) A按大学生所学专业分配 B按运动员年龄分配 C按企业利润分配 D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配,练习 企业资产总额分组( ) A只能使用单项式分组 B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 C可以使用单项式

6、分组,也可以使用组距式分组 D无法分组,将某地区30个商店按零售额多少分组而编制的分配数列,其变量值是( ) A零售额 B商店数 C各组零售额 D各组的商店数,分布数列一些相关基本概念,1.组限 组限是指每个组两端的变量值,其中,每个组最小值为下限,每个组最大值为上限。 确定组限时,最小组的下限应小于最小变量值,最大组的上限应大于最大变量值。,499及以下 500 999 1000 2999 3000及以上,600 700 700 800 800 1200 1200 1500,.,.,组限及划分方法,工人按工资分组:,企业按人数分组:,重叠组限,不重叠组限,见后面组限的划分方法,组限的划分,(

7、只适用于离散变量),500及以下 500 1000 1000 3000 3000及以上,当某单位的变量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的上下限时,一般把此值归到作为下限的那一组中,即遵循“上限不在内” 原则。,练习 按连续变量分组,第一组4555,第二组5565,第三组6575,第四组75以上,则( ) A、55在第一组 B、65在第二组 C、65在第三组 D、75在第三组,C,分布数列一些相关基本概念,2.闭口组 闭口组是指各组上下限齐备的组 3.开口组 开口组是指首组或者末组上限或下限不齐全的组。 若组距分组中,出现极端值,即最大变量值和最小变量值相差悬殊,为避免出现空白组,首组或末组用“ 以下”或者“

8、 以上”来表示,.,.,例如:,企业按人数分组,499及以下 500 999 1000 2999 3000及以上,工人按工资分组,600 700 700 800 800 1200 1200 1500,(离散变量),(连续变量),判断下列是闭口组还是开口组,.,.,组距=本组上限前组上限,(通用公式),组距=本组上限本组下限,(重叠组限),组距与组数一般是用整数表示。,学生按考分分组(分) 50 60 60 70 70 80 80 90 90 100,分布数列一些相关基本概念,练习 某小区居民人均月收入最高为5500元,最低为2500元,据此分为6组,形成等距数列,其组距应为( ) A 500

9、B600 C550 D650,分布数列一些相关基本概念,全距,全距=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分布数列一些相关基本概念,组数 组数是指某个变量数列划分成多少个组。 组数的多少一般与变量的区间范围有关,组数应为整数。,练习 组数与组距的关系是( ) A组数越多,组距越小 B组数越多,组距越大 C组数与组距无关 D组数越少,组距越小,.,.,组中值,指各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假定组内标志值均匀分布),(考分:52 54 57 58 59),按考分分组 50 60 60 70 70 80 80 90 90 100,55,75,65,85,95,(考分:51 52 53 54 55),不均匀分布

10、,50,55,60,均匀分布,50,55,60,组中值,闭口组组中值,.,.,开口组组中值 若第一组出现“以下”或最末组出现“以上”字样的组叫做开口组。,首组组中值,=首组上限相邻组组距的一半,=末组下限+相邻组组距的一半,末组组中值,50 102,100 + 102,其组中值的确定:.,首组:,末组:,按考分分组 组中值 50 60 55 60 70 65 70 80 75 80 90 85 90 100 95,50以下,100以上,45,105,练习 在组距数列中,对各组的上限与下限进行简单平均,得到的是( ) A组中值 B组平均数 C组距 D组数,练习 某连续变量,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

11、500,又知其邻组组中值为480,则其末组的组中值为( ) A490 B500 C510 D520,四、填空题,1.对于连续变量划分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_。 2.次数分布数列是由_和_两个要素组成。,.,.,3.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_。 4.对总体只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称为_分组,对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层叠起来进行分组称为_分组。 5.组距式分组根据其分组的组距是否相等可以分为_ 分组和_分组。,.,.,单项式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步骤,1.将变量值按顺序排列起来 2.每个变量为一组 3.汇总出各组次数并编制整理表,组距式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步骤,1.将原始数据按顺序排列起来 2.计算全距 3.

12、确定组限、组距和组数 4.写出组限并据以归总计算各组次数。(不重复不遗漏) 5.编制整理表,变量数列的图形显示方法,1.直方图 直方图是指在横纵轴之间以直方条形来显示频数分布的图形。 左纵轴表示频数,右纵轴表示频率,横轴表示变量值。,判断 直方图是指在横轴和纵轴之间以直方条形来显示频率的分布的图形( ),变量数列的图形显示方法,2.折线图 折线图是指将直方图个条形顶端中点两两连接起来,所形成的的图形。,变量数列的图形显示方法,3.圆滑曲线图 当各组组距无限缩小时,折线图相邻条形的重点将无限接近。折线图的折现变圆滑,而成为曲线。,常用的变量分布图形( ) A直方图 B折线图 C面积图 D圆滑曲线

13、图,三、统计汇总 统计汇总是指在统计分组基础上,将总体各单位及其标志值归集到各组中,并计算出各组单位总量、总体单位总量和各组标志总量、总体标志总量,据以得到总体指标的工作过程。,1.总体单位总量方面的汇总 (次数汇总或频数汇总) 是指汇总各组单位数和总体单位数,最终汇总结果就是总体单位总量,形成变量分布数列。,例如:调查某中职学校财会班所有学生的基本情况,那么学生总数则是总体单位总量的汇总。,2.绝对数标志值汇总 指总体各单位的绝对数标志值在各组的加总,形成各组标志总量,最终汇总结果为总体标志总量。,例如:所有学生的成绩加总求和得到的总量就是绝对标志值的汇总。,3.平均数和相对数标志值的汇总

14、总体各单位的平均数和相对数标志值不能直接加总,因此,汇总这两类标志值的时必须先把他们的绝对数分子和分母分解出来,然后再把分子和分母进行加总,通过对加总结果的对比计算,来汇总总体各单位在各组的平均数和相对数的标志值。,例如劳动生产率应该是总产出与对应对应的活劳动消耗之比,汇总结果也必须是这一含义。,(二)统计汇总的技术和方法 统计汇总按照组织方式或形式划分为:逐级汇总和集中汇总,逐级汇总就是按照一定的统计管理体制,自上而下地对调查资料进行逐级汇总。 逐级汇总的优点是:能满足各地区、各部门对统计资料的需要,同时便于就地审核和订正原始资料 缺点:费事较长,发生差错的概率大,集中汇总就是将全部调查资料

15、集中到组织统计调查的最高一级机关进行一次汇总 优点:可以缩短汇总时间,减少汇总差错 缺点:原始资料如有差错不能就地更正,整理结果有时不能及时满足各地区、各部门的需要,统计汇总按照具体操作划分为:手工汇总和计算机汇总 这里只介绍手工汇总的常用方法 手工汇总使用算盘或小型计算器进行的汇总。,1.划记法(又称“点线法”) 通过画线等符号来计算各组单位数的一种手工汇总数据的方法。 划记法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是:只适合于汇总各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总量。,步骤 (1)先将调查资料按大小顺序排列 (2)根据同限分组法的规定来逐个判断每个数据应属于哪一组,便在该组名下划一下记号,最后依各组内记号的数目计算出各组次数。,2.过录法(登记法) 将调查资料过录到事先设计好的过录表上,计算出各组的单位数及标志值的合计数,从而得到汇总表的一种手工汇总数据的方法。,优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