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时1森林匮乏草地退化水土流失课件湘教版选修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38668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时1森林匮乏草地退化水土流失课件湘教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时1森林匮乏草地退化水土流失课件湘教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时1森林匮乏草地退化水土流失课件湘教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时1森林匮乏草地退化水土流失课件湘教版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时1森林匮乏草地退化水土流失课件湘教版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时1森林匮乏草地退化水土流失课件湘教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时1森林匮乏草地退化水土流失课件湘教版选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1 森林匮乏、草地退化、水土流失,选修 第三章 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树立地理环境整体观。 3.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达标检测,互动探究,内容索引,自主学习,一、生态环境问题,1.概念:由于 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突出表现: 、土地荒漠化、森林和 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平衡,水土流失,草地,二、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1)森林覆盖率低。 (2)人均拥有量

2、少。 (3)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西南、东北、东南 ,西北、华北较 。 (4)林产品 突出。 (5)社会、经济、 对森林多种效益的需求不断增加。 2.我国草场资源现状 (1)草原面积广大,居世界第 位。 (2)草场 严重,生产力不断下降。,少,多,供需矛盾,环境,二,退化,三、水土流失,1.我国的水土流失 (1)主要分布区: 高原、 中上游地区。 (2)类型: 、风蚀。 2.形成原因,黄土,长江,水蚀,植被,降雨,不合理,滥垦乱伐,3.危害 (1)直接后果:破坏 ,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 ,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2)长期危害:流域源头和上游的植被破坏造成流域的水土流失,导致

3、下游湖、河、水库 ,河床抬高,进而引发 。,土地资源,土壤肥力,泥沙增多,洪涝灾害,知识结构,互动探究,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图中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人口剧增,所需耕地面积扩大,天然林遭破坏。 2.我国现有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_。,探究点一 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答案,3.大面积天然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问题有_ _。 4.图中A处荒漠化与清代的什么政策有关? 答案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移民守边,开放蒙禁”。,答案,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等,植被破坏的

4、表现及危害,2017年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主题是“气候、人类、社会”。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不包括 A.吸收二氧化碳等气体 B.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C.增加用材林 D.为物种提供栖息地,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了森林的生态功能,增加用材林不属于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解析,2.大面积砍伐森林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 造成臭氧层空洞 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许多物种灭绝 A. B. C. D.,答案,解析 根据森林的生态作用可进行判断。,解析,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的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探究点二 水土流失,答案 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

5、二级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最严重的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答案,2.简述图示A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及产生的危害。,答案,答案 原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大型工程建设不当等。 危害:土壤流失,耕地减少,肥力下降,河床淤积,水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 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变薄变贫瘠的现象,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具体成因、危害如下表所示:,右图为“长江流域不同年代水土流 失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 34题。 3.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 增加最快

6、B.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小 C.20世纪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是50年代的3倍 D.水土流失现象有所控制,答案,解析,解析 图示反映了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继续扩大,但速度减慢,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增加的速度减慢,说明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20世纪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大约是50年代的1.5倍。,4.水土流失现象对河流中下游地区造 成的影响有 A.台风灾害频发 B.河道更加畅通 C.河道通航能力下降 D.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降低,答案,解析,解析 水土流失导致河流中下游地区河道淤塞,通航能力下降,洪涝灾害发生概率提高。水土流失与台风灾害无关。,达标检测,我国每年造林约8

7、000万至9 000万亩,而每年自产木材要消耗约3 000万亩森林,非法采伐、林地流失、火灾、病虫害等都使森林减少。许多地方出现“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下表为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单位:年)。据此完成12题。,1,2,3,4,5,1,2,3,4,5,1.对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述合理的是 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 成林年限长短与热量关系不大 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较长 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 A. B. C. D.,答案,1,2,3,4,5,解析,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温度较高的南方地区

8、成林年限比温度较低的北方地区短,因此说法正确,说法错误; 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较长,说法正确; 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说法正确。,1,2,3,4,5,1,2,3,4,5,答案,2.我国是世界上植树造林最多的国家,改变“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的措施不可取的是 A.要认真养护林地并提高养护技术 B.建设“森林城市”,严禁大搞“大树进城”“一夜成林” C.抓好良种苗木,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坚持乔木优先 D.自然条件适宜的区域可以加大封山育林以恢复植被,解析 植树之后应认真养护,提高成活率,促使其健康生长;大规模地采挖、移植大树进城,违背林木生长规律,造成原

9、生地生态环境破坏;因地制宜造林,但不一定要以乔木优先,也可以种草或灌木;封山育林较人工种植单一树种的生态群落要优越,且成本更低。,解析,1,2,3,4,5,读右图,完成34题。 3.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主要分布在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的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答案,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得,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解析,解析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北方以旱地为主,多采用大水漫灌的不合理灌溉方式,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上升,水位下降后盐分留在地表,形成土壤盐渍化。,1,2,3,4,5

10、,4.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 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 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 于降水量 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答案,解析,1,2,3,4,5,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海拔多在1 0002 000米。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地表裸露,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高

11、达27万平方千米。,1,2,3,4,5,材料二 水土流失人地系统关系示意图。,1,2,3,4,5,(1)结合材料二,试从自然地理背景及人类活动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答案,答案 自然地理背景: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黄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夏季暴雨集中。,人类活动:毁林开荒,破坏植被,耕作制度不合理,露天开矿破坏生态环境,不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2)水土流失可能会对地理环境造成哪些危害? 答案 土地退化,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淤积;生态环境恶化,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答案,(3)请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状况,提出合理化的整

12、治建议。,答案 淤地坝、修梯田、造林种草、建水库、轮封轮牧、轮作套种、开展土地复垦工作等。(答案合理即可),解析,1,2,3,4,5,解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因涉及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但结合材料来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当前诱发和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从自然条件看,黄土高原地貌呈现沟谷发育的特征,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夏季暴雨集中,且植被覆盖率低,保水保土能力差,每逢暴雨,泥沙俱下。从人为因素来看,樵采、毁林开荒等都严重破坏了当地植被,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等活动又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频度与强度。水土的流失,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河,河流含沙量增加,往往导致河流下游淤积,容易诱发洪涝灾害;,1,2,3,4,5,而水土流失的发生还会直接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水土流失是可以治理的,但人类必须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从合理利用土地入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保护植被,从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多个方面入手,如打坝建库、修筑梯田、选育良种、种草植树等。,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