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语文版必修三 声声慢 教案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36861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语文版必修三 声声慢 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语文版必修三 声声慢 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语文版必修三 声声慢 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语文版必修三 声声慢 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语文版必修三 声声慢 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语文版必修三 声声慢 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语文版必修三 声声慢 教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声慢教案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声声慢。李清照的词,属于婉约词,婉约词应该如何去读?(学生齐读。整体效果尚好,故教师不做点评,即直接点出朗诵的技巧与方法。) 不错。两个字音需要注意:一是乍难还寒的“还”(hun),一个是怎生得黑的“得”(d)。朗诵的时候要注意词中的财务处感叹号很特别,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这三处感叹号该如何去读。 三杯/两盏

2、/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师:另外这首词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叠词有什么好处?朗读时该如何去读?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 (师范读,随后学生放开声音自己朗读,最后师生齐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师:哪位同学谈谈体会。 生:读感叹号时会有一种往下坠的感觉! 生:有学生之感! 生:用叠词时表达的感情和氛围好像会更浓厚。 师:是的。从意思上讲,叠词和单个词表达意思是一样:寻寻觅觅的意思是寻觅,冷冷清清的意思是冷清,凄凄惨惨的意思就是凄惨。但一旦叠加在一起,情感意义就显得更加突出。这就是叠词的效果。 生:我觉着这首词和前面学过的醉花阴一样,都是表达出

3、作者的愁。 师:是啊,词的末句讲得很明白:“怎一个愁字了得!”但这两处愁有什么区别吗?请从它的内容、程度上来看一看,两处愁究竟有没有什么区别? 生:我觉得声声慢这首词的愁比醉花阴的愁更深一些。 师;具体一点。 生:两首词都说到“黄花”。但是醉花阴说黄花时只是说瘦,而这里的黄花却是“憔悴损”,说明花已经凋零、枯萎、殆尽了。 师:很好。声声慢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词,写愁写悲写得最深,大家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生:从第一句可以看出。这里她用了叠词,让人感到这“愁”更加丰富、深沉。如果结合作者生平,我觉得她的寻觅、冷清、凄惨应该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师:愿闻其详。 生:因为李清照写声声慢时她的丈夫已经

4、去世,她一个人感到很孤独,就开始寻觅。寻觅过后没有结果,或者说她寻觅的结果就是冷清;感觉到冷清之后,她自己内心的感受一定是凄凄惨惨。 同学们看课本49页,刚才他讲的那个意思其实和文学大家唐圭璋讲的意思是一样的。我想问问,你刚才看这段话没有? 生:没有。 师:所以同学们应该自信啊,要相信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啊。开篇十四个叠字,她(指生)刚才讲到非常富于层次感,我们不妨再仔细分析一下。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之所以寻寻觅觅,是因为心中若有所失。但寻觅之后结果如何呢? 生:是冷冷清清。 师:这里的冷清是描写什么的? 生:环境。 师:有层次吗? 生:我觉得这里的冷清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周围的环境的

5、确冷清,二是还反应出内心的冷清。 生:如果说中间的“冷清”还只是暗示出作者的心境,那么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就纯粹是写心情,这时作者的心理纯粹的是一种悲伤。 师:剖析得好。有人这样分析声声慢起句十四字叠字的妙处。(投影) 总言心情之悲伤。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教师插话:栊lng是“窗户”的意思)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前人对李清照连用十四个叠字评价非常之高,说是“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那么我们怎样从写作上来借鉴它? 连用十四个叠字的,可以说前无古人,暂无来者。我们写作并非一定要

6、连用这么多叠字,有时只是连用几个叠字,就有无限的妙处。 师:除了叠词的运用,词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反映了李清照的愁情? 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可以联想到一个女子,倚靠在窗前,等待着一个永远回不来的人。 教师:这个想象很好,等待一个永远回不来的人。 生:而且还是独自,一个人怎样才能挨到天黑。 师:这怎样表现她的愁情的呢? 生:每天觉得时间过的非常的慢“独自怎生得黑”,都不知道看样捱过一天了。 师:人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觉得日子难捱? 生:凄凉,空虚,悲愁,痛苦 师:是的。人在幸福中常觉时间飞驶,只有在痛苦中才会有度日如年之感。刚才提到的醉花阴中其实也有类似的句子 生:薄雾浓云愁永昼。 师

7、:很好。李清照写的是一种人人皆有的常情。只不过她写得是如此委婉深沉令人动容动心而已。表达词人之愁的句子还有哪些呢?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当时李清照丈夫已经去世,加之国破家亡,作者的心情更加的惆怅,“满地黄花堆积”,就让人看到一副更凄凉的画面。 师:还有吗? 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相识,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还在,而她的丈夫已经不在了,所以很伤心。 师:我们知道古代有鱼雁传书的故事,这只旧时相识的大雁,也许过去曾经给丈夫传过书信。如今呢?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物是人非。 师;李清照另一首写愁写大雁的词同学们应该熟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8、满西楼。那只旧时传递书信的大雁还在,但丈夫已经不在了,所以是“雁过也,正伤心” 生:我有一个疑问。“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是秋天开的,这里的黄花不应该是落的一地的菊花,而是开得很茂盛的菊花。我猜 师:继续 生:憔悴损,有可能是因为秋风把这些菊花的花瓣吹得一地,因此感到很凄凉。但是我觉得“憔悴损”还有一层意思,是写自己憔悴。“如今有谁堪摘”也是的,不一定只是说菊花凋零一地,没有人怜爱,也有可能是说到自己,丈夫去世之后,自己也是人老珠黄,(教师插话:“人老珠黄”有些用词不当)没有人来怜爱。 师:她的疑问,加深了我们的理解。这里的堆积可以是绽放的花朵的堆积,也可能花飘零之后的堆积

9、。秋风正急,也有可能是被吹落的花瓣的堆积。确实此处明写菊花,也是暗写自己,是以花写人。我以为还有一个精彩的句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哪位同学能谈谈自己的呢? 生:小雨缠缠绵绵,暗示词人内心的缠绵郁闷。 生:到黄昏点点滴滴,说明她坐了很长时间,看了很久,愁了很久。 生:看了李清照这句诗,我很快就联想到了秋谨的诗“秋风秋雨愁煞人”。还有红楼梦里的红豆曲,感觉这些词句都可以用来描述李清照后期家破人亡那种情感:“展不开的眉头,挨不完的更漏。”“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觉得“点点滴滴”的愁情和李清照后期种种愁苦总是缠缠绵绵在环绕着自己。 师:我问一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它不

10、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你能听到吗?什么时候才能听到?李清照听到这种雨打梧桐的声音到底怎样的感觉?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 (见学生没有醒悟,教师投影展示如下诗句) 我们来看一些诗词你就会明白了。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碧纱秋月,梧桐细雨,几回无寐。(晏殊撼庭秋) 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欧阳修一落索)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可堪疏雨梧桐,空阶络纬,背人处,偷弹泪珠。(张元干祝英台近) 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

11、雨。(黄升酹江月夜凉) 结合这几首诗,我想请同学谈一谈,梧桐秋雨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秋天梧桐叶子落了,打在上面,给你一种凄冷的感觉。黄昏给人的感觉也一样。 师:对,黄昏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意象。 生:我是借助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去感受的。“春风桃李花开日”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秋雨梧桐叶落”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 师:最后我想把这个意象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最欣赏的李义山的诗句比较一下 生(插话):留得残荷听雨声。 师;我们班同学水平的确非常高。那就请你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吧。 生:我们知道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

12、败落的荷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于是,李清最后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师:无论是醉花阴,还是声声慢都反映了诗人李清照内心无端的悲苦,我们能否结合她的身世、生平来谈谈她的愁到底是什么愁情? 生:李清照写声声慢时,丈夫已死,没有她没有人怜爱,她后来嫁给了张汝舟,一个非常差的人,加上外族入侵,宋朝迁都,整个就是国破家亡。 生:这首诗写了词人家破国亡,年老色衰(教师插话,这个词也不恰当)的感情,日晚倦梳

13、头。内心自然惆怅感伤。 师:“日晚倦梳头”,引用得好。这里包含了多少无语之痛啊!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还是丈夫赵明诚,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我们可以说是人非物亦非。词人只有“欲语泪先流”,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悲痛啊! 最后我想补充几点: 一是她另一首词永遇乐可以和本词相互照应来读:(投影)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晚年飘流异地,人老憔悴,白发蓬乱,虽值佳节,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二是作者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

14、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个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国家的破灭的悲痛。人生之旅中最美最痛的两个端点构成了李清照词的两种心绪,从而使她写出了如此凄美的词句。 三、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时候应该是在晚年,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多年。晚年当她看到丈夫赵明诚所编写的金石录,其中这样一句话最能表达她的心情:“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金石录后序) 这种物是人非的伤感贯穿在李清照晚年的整个生活之中。 四是李清照在这国家与个人灾难性的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的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请看后人如何评价这位旷世奇女!(投影) 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

15、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最后留一个作业:我眼中的李清照。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