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雨霖铃 教案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36770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雨霖铃 教案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雨霖铃 教案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雨霖铃 教案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雨霖铃 教案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雨霖铃 教案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雨霖铃 教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雨霖铃 教案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课时安排 1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语言导入 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离别的名句。 教师准备: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是啊!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

3、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二 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 首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柳永。 教师补充: 柳永,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善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柳永两次科举都落第,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在词

4、中他写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这首牢骚歌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后来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他自我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三整体感知 1仔细聆听,用心感受:播放音乐,教师朗诵,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并谈谈听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诵之后,能不能找出本词的关键词?伤离别 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悲伤低沉) 2移情入境

5、,化身柳永: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先全班朗读,再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表达“伤离别”的?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赏析,并朗读自己赏析的句子。 四、赏析全词: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意象运用为重点)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

6、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

7、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出无奈和难以割舍。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既说烟波,又说暮霭,更说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说千里,又说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例五

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词作下阕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是“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离别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之气是特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例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

9、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越发空茫茫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你要出门了,要到遥远的地方去,我来为你送别,我不送你金银,

10、也不送你珠宝,我就折一条青青杨柳枝送给你,表示我希望你能留下来。正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别绪。 词中的“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例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

11、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么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五、学生推荐朗诵,学生评价 通过刚才的分析,相信大家对这首的情感把握应该较之前进步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朗诵一下

12、。 六、风格赏析-柳词的婉约美 东坡在玉堂,有一幕士善识,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后人常以大江东去与柳永杨柳岸对举说明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两种风格,你认为从这个形象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婉约词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柳永词具有婉约美,它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描绘景物:景物具有轻、柔、纤、巧的性质,色彩柔和,纵如浩渺烟波、空阔楚天,也不给人宽广雄伟的气势;而是借此反衬自己孤身行人的飘零渺小。情感具有阴柔之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沉缠绵。创设的意境有凄清之美:景为清秋节,情为伤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交融。这种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七小结 柳永的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清代词人冯煦曾这样评价他:“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傲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希望大家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你定会收益匪浅。 八布置作业 背诵雨霖铃,有兴趣的同学可将它改编成现代歌词或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