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出辞气远鄙倍 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36548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出辞气远鄙倍 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出辞气远鄙倍 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出辞气远鄙倍 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出辞气远鄙倍 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出辞气远鄙倍 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出辞气远鄙倍 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出辞气远鄙倍 学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出辞气远鄙倍 学案言辞谈吐之礼葛晨虹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言辞文明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语言同人的仪表仪态一样,也是内心德行的显现。对于言辞之美,仪礼中写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即语言之美在于谦恭、和气、文雅。而有德之人在交往中,“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诗经中说:“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是说辞令的重要性:辞令彬彬,人民就团结;辞令动听,人民就安定。可见语言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基于言辞的重要,古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作了许多论述。传统的言辞谈吐之礼中,蕴涵着一种对己对

2、人的高度负责与尊重,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但其中也有一定明哲保身的消极因素,这是时代局限性所造成的。言贵诚实,因此言谈诚实守信就成为言辞礼仪的首要一条。语言“丁一确二”,一句为一句,关系一个人的“立诚”。易经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讲立诚是立业的根基。语言诚实还显示着一个人的真诚品德。巧言令色是小人的品性,而说谎欺骗是君子所不容的。古时有位以直言参政而闻名的鲁宗道,一次他穿上百姓服装去酒馆饮酒,逢宋真宗急诏,使者很久才找到他。使者劝他另找理由,以免皇上怪罪,鲁宗道却如实上告。真宗最终因他诚实无欺而免其迟到之罪。可见在古人眼中言语诚实的重要。言谈还贵在守信。对别人许下诺言必须兑现,这样才可

3、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古人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但许多人言论和行为不一定一致。孔子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正因为如此,古人轻易不出言,唯恐许诺后做不到。孔子因此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还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古人一再说:“凡与人言,即当思其事之可否,可则诺,不可则不诺。若不思可否而轻诺之,事或不可行,则必不能践言矣。”因此,“一言不可以轻许人”。轻于言者,必不务于行。“言语所以文身也,轻出则有起事之患。”古人往往由一个人言语是否诚实可信而判断其内在品性为人,这几乎成了一个鉴定人的标准:“轻于言者,必不

4、务于行也。轻言轻动之人不可与探讨。”朱熹也曾说:“无耻的人,未曾做得一分便说十分矣,只得胡乱轻易说了,便把行不当事”“人轻易言语是他此心不在。”意志不坚定的人,说话就华而不实;不守道德的人,行为就很虚伪。这即所谓神越者,其言华;德荡者,其行伪。言不妄发,人家才会相信你,这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是重人而又自重,是君子必具之德。言辞得体,慎言、谨言、戒多言,也是传统文化中一贯的思想。在这方面形成的格言、警言、箴言、成语数不胜数。古人重慎言,一方面是因为言必信行必果,估计能做到才可出言,这是出于对他人、国家的负责精神。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们往往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而评判一个人是否君子,出于对自己负

5、责也不可轻易出言。再则,是基于“言多必矣”“祸从口出”的经验教训。这里就有一点明哲保身的味道了。对于谨慎言辞,古人用“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来说明言语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古人还把“口”比作关卡,把“舌”比作兵器:“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驷马不能追也。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也。”“言犹射箭,箭既离弦,虽有所悔焉,不可从而追之。”是要人说话慎重,不轻言妄语。说话谨慎合理还意味着注意身份,不失“分寸”。徐干说:“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言费则身贱,身贱则道轻,道轻则教废。故君子非其人则弗与之言,若与之言,必以其方。”在这里,言谈、尊严以及

6、德性教养被联系在了一起。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说话也应分场合、对象,如果在秃发人面前大谈头发之美,在跛子面前对于跳舞谈兴勃勃,都是不适宜的。如果不分场合、对象,一味自顾自谈,人就会厌其言,烦其人。诗经大雅中“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说者不厌其烦,听的人却无心倾听,说的也是类似情景。总之,言语适当得体,“非教养之有素者不能也”。出言谨慎合理还要求言语的文明有礼。古人要求“言语必谨臻详审,重然诺,肃声气。毋轻,毋诞,毋戏谑喧哗。毋及乡里人物长短及市井鄙俚无益之谈”。在训蒙辑要等蒙学读物中,也是这样教导幼童少年的:刻薄语,污秽词,市井气,切戒之;诸生一言一动,俱要端分,不许学市井下流事,亦不许说市井下流

7、话。言谈礼仪还要求人们善称人所长而不责人之短。古人说:“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誉人而人亦誉之,则是自誉也;毁人而人亦毁之,则是自毁也。”出言不善不仅伤及他人,而且也会伤及自己。对此袁采曾有一段深切的话,他说:“大抵愤怒之际,最不可指其隐讳之事,而暴其父祖之恶。吾之一时怒气所激,必欲指其切实而言之,不知彼之怨恨深入骨髓。古人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也,俗亦谓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实。”古人反复告诫人们要出言为善:“凡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善称人所长,不是阿谀,是与人为善的一种表现。与人交谈时,尽量不说刻薄、挖苦、挑剔等有可能刺激或伤害对方的话,这是一种分寸,也是一种教养文明

8、。待人要“情欲信,辞欲巧”,这里的“巧”即是说要措辞恰当,言语友善,这不是叫人都做巧言令色之徒。古人对阿谀之举历来深恶痛绝,视之为小人之品,“戒谄谀之言”也是众多思想家谆谆教诲的内容之一。善言与谀言的不同在于,后者是不顾客观事实而一味吹捧,不惜丧失自己应有的人格操守而大献其媚;而善言要求的则是友好地找出他人身上所具有的长处而加以赞扬,对可能会使他人尴尬、刺激的话题避而不谈。此外,阿谀逢迎一般都是“口是心非”“面从而后悖”,花言巧语当面说尽,背地则多使恶言、谗言与讦言。而善称人善的君子则总是表里、前后始终如一。善言人所长不单纯是一种谈话技巧,它更多地要求人从心底里对别人有一种善意的理解及仁和的宽

9、容。1字音字形(1)笾豆(bin)(2)愆(qin)(3)瞽()(4)闵子骞(qin) (5)裨谌(pchn) (6)雍(yn)(7)侃(kn)2重要词语(1)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粗野,鄙陋(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待人不当或错过人才(3)侍于君子有三愆:过失(4)仍旧贯,如之何:沿袭(5)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切中要害(6)辞达而已矣:表情达意(7)巧言令色,鲜矣仁:令,美好的;鲜,少(8)雍也仁而不佞:有口才(9)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3通假字(1)出辞气,斯远鄙倍矣:通“背”,乖戾(2)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通“智”,聪明4古今异义(1)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古

10、义:脸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2)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古义:这个人今义:指妻子,一般用在外交场合(3)有言者不必有德古义:不一定今义: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5词类活用(1)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2)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整肃(3)正颜色,斯近信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4)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6虚词用法(1)为(2)也(3)焉7特殊句式(1)夫子何为:宾语前置(2)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被动句8成语积累(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将死时,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将死时

11、,说的话是善意的。(2)言必有中:说话一定能切中要害。(3)求仁得仁:追求仁就成就了仁。本义指伯夷、叔齐成全了孝悌也就成全了仁。现泛指如愿以偿。(4)巧言令色: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讨好于人。9名句积累(1)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2)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3)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语段赏析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赏析鸟在快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悲哀;人在快死的时候,他的话语仁善。君子在礼仪上所注重的有三点:整肃仪容举止

12、,就会远离粗暴和怠慢;端庄脸色神情,就会近于诚信;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俗和乖戾。至于笾豆之类的细枝末节,自有主管人员在。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病重时,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从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赏析孔子说:“说美好动听的话语,装柔顺和善的脸色,这种人仁德太少了!”仅此七字,说尽天下阿谀逢迎之态。花言巧语,说得好听,表情动人,却包藏祸心,口蜜腹剑。“仁者爱人”

13、,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来看,重在主动理解,真诚宽容;重在倾心关注,力行扶助;重在见贤思齐,举贤进能。仁者这番“爱人”的功夫,是那些巧饰外表专求取悦的人根本办不到的。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赏析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哪里用得着有口才呢?靠能言善辩对付人,常常让人讨厌。不知道他是否称得上仁,但哪里用得着有口才呢?”本章是孔子对冉雍的评价。冉雍仁笃厚道,不苟言辞。孔子认为花言巧语,是令人讨厌的。如果你有仁德,却被自己快捷的口才遮掩了,让人家不了解你的仁德之心,这样,强嘴利舌对你反而起了坏作用。现代社会既要有仁德之

14、心,重视内心修养,也要加强语言训练,展示自己的才干。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赏析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嘉言,有嘉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本章孔子论述了德与言、仁与勇的关系。有道德的人,一定会在言论上表现其道德,这种言论是发自肺腑的,是内在修养的必然外化。能说的人却不一定有道德,他也许尽说些无德无聊的话,即使说些大道理,也是些空话、假话,连他本人都不相信、只用来骗人的话。有仁德的人一定勇敢,因为他能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勇敢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有的人没有信仰、没有理想,遇有小愤,便要拼斗,甚至不要命,人称其为亡

15、命之徒,其勇无非是匹夫之勇,鲁莽而愚妄。重点研读1孔子既反对巧言令色,又追求语言的敏捷得体。这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孔子的主张对我们今天从事言语交际有什么启示?答案两者的区别在于说话的出发点和内容不同,前者是虚情假意,即所谓“鲜矣仁”;而后者则出于“仁”的目的,以诚信为本。启示我们今天要重视语言交往,重视表达说话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对说话能力有专门的要求。语文能力为“听、说、读、写”,其中“说”是口头表达,“写”是书面表达,在现代社会中,两者同等重要。2孔子在文化教育和主持礼仪时为什么要用“雅言”?你对学习和推广现代“雅言”普通话有什么看法?做得怎样?答案孔子重视“礼”,“礼”既指制度、规范,又指个人礼仪、礼节、礼貌,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礼仪是集中体现“礼”的机会和载体(如今天的庆祝会、升旗仪式等),礼仪需要庄重、严肃的气氛,才能体现出礼的重要和必要,也才能让人们在礼仪中受到礼的教育和熏陶。而“雅言”则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则是教育和规范人们礼仪的基础和基本手段、途径,每个人从小就都从文化教育中得到熏陶和培养,接受正规的“雅言”教育。如果不用“雅言”,则将误人一生。现在提倡普通话,作为一种全国性交流的、规范的、文明的“雅言”,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