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36546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孔子人生哲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十分注重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凸显个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个人的人生行为规范、生命存在形态加以确认。尽管孔子的人生哲学首先是一种为己之学,它所强调的首先是个人的道德修为与躬行践履,但在孔子那里,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物,是处在君与臣(或曰上级与下级)、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妇以及友与友的相互对待关系中而存在的。因此,人的自我道德修为事实上又是不能脱离与他人的关系而独立进行的,只有在社会关系的链条中按照礼、乐、仁、义的标准与要求不断地陶冶、塑造自己,才能逐渐成就理想人格,成为合格的君子、仁人乃至圣贤。而理想人

2、格的成就又为社会从“礼崩乐坏”之中向“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以及“大道之行”的大同之世的发展演进奠定了基本的条件。只有当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达到仁人志士之境,乐利安和、其乐融融的太平之世才有可能实现。1字音字形(1)矜而不争(jn)(2)人焉廋哉(su)(3)便辟(b) (4)便佞(nn)(5)事君数(shu)2重要词语(1)君子周而不比:周,合群,团结,同周围的人相处很好;比,本义是并列,挨着,这里是贬义,为私情而勾结(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矜,庄重自持;党,结成团伙(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喜好;恶,厌恶(4)人焉廋哉:隐藏(5)友直,友谅,友多闻:信(6)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3、便辟,谄媚逢迎;便佞,巧言善辩(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厚责,重责(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举,举用;废,废弃(9)事君数,斯辱矣:频繁3通假字忠告而善道之:通“导”,引导4词类活用(1)群而不党:名词用作动词,结成团伙(2)友直,友谅: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的人,诚信的人(3)毋自辱焉: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侮辱5古今异义(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古义:结成团伙今义:政党(2)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古义:喜欢人今义:品行高尚的人古义:厌恶人今义:品行低劣的人(3)视其所以古义:做的事情今义:表示因果关系(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古义:一帮人聚在一起今义:成群聚居6特殊句式(1)人焉廋哉:疑问

4、代词作宾语前置(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介词短语后置(3)何以报德:介词宾语前置7成语积累(1)周而不比:关系密切团结但不互相勾结。(2)言不及义: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3)以德报怨:用恩惠来报答仇怨。(4)以德报德:用恩惠来酬答恩惠。(5)以直报怨:用公平正直来回报仇怨。(6)以文会友: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7)以人废言:因发言人的品行、地位等问题而不采纳别人的言论。8名句积累(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语段赏析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赏析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

5、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君子在集体生活中,能庄重持己,然而又无乖戾之心;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又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为人处世,矜益于争,群益于党,因此君子会严格把持自己,不为私利与人斤斤计较,不为小利结党营私。孔子的这种人格期待,无论于古于今,都是深含启迪意义的。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赏析孔子说:“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本章是孔子告诉我们观察人的方法。真伪难测,“知人”不是易事。不论是交朋友还是选拔人才,均面临一个对人考察的问题。孔子识

6、人有三法:“视其所以”,看他言论行为的动机;“观其所由”,观察他的经历;“察其所安”,考察他的习惯兴趣。选择或选拔一个人,要从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考核。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也可以是自己,用这个方法来了解自己,进行自我反省,这比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更完整深入许多。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赏析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

7、朋友,便有害了。”从古至今,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无一人不需要朋友。结交“益者”,就会相互勉励,共同进步;结交“损者”,就会彼此相残,吃尽苦头。可见,交朋友不可以不谨慎。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有益呢?正直、诚实、见识广博的人是具有美德的人,同这样的人交朋友有益。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有害呢?惯于逢迎谄媚的人,善于阿谀奉承的人,惯于花言巧语的人,耍花招、违背道德的人,同这样的人交朋友有害。在广交朋友的时候,同谁交往,不同谁交往,应该好好考虑和认真对待。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赏析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

8、,用恩德来回报恩德。”孔子不赞同“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因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重点研读1论语由于文辞简略,有时会给理解造成困难,往往需要联系有关章节及论语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断。如5.17“晏平仲善与人交”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指晏子所交的人。请联系4.26“事君数”章和12.23“子贡问友”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答案“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

9、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原意。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了着落。2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答案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

10、谈的人相交。交友也应有度。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3论语中的格言,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敬鬼神而远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等,几乎俯拾即是,它们很多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试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对这些格言的特点作简要分析,并围绕“交友”这一话题(或大家感兴趣的其他话题),每人拟5个格言式的句子,在壁报上交流。答案提示:格言,就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固定的语句。内容上,它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可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形式上,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一般较为精炼,言简意赅。人们引用格言,目的主要在于对人提出规

11、劝,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正确地理解、运用格言,可以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马斯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谊。诚然,一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交朋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你用心想一想就会发现,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关于交友,论语中多有阐述。请以“聆听先贤的教诲交友”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提示交友不善误入歧途者比比皆是。孔子交友的观点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在为人处世上永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探究第一步,研读论语,摘录孔子有关“交友”的论述。第二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补充。在此基础上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探讨孔子交友的目的,选择朋友的标准,与朋友交往的原则等,然后

12、概括总结。第三步,结合当今的社会,结合我们同学自身的发展,思考孔子的这些思想观点对于我们的交友有何重要启示。第四步,以“朋友”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自己的探究所得。考点一形容词活用【命题规律】不单独设题,有时放在考查实词的选择题中考,有时放在翻译题中考。【例题解析】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都是形容词活用,对它们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春风又绿江南岸登泰山而小天下将军身被坚执锐渔人甚异之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秦孝公据崤函之固A/B/C/D/试解:_解析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

13、词的意动用法。答案A点拨形容词如果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后,可能就是活用为名词。(因为这时的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如果在代词或名词前,可能就是活用为动词。(因为这时的形容词处于谓语的位置上),至于是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活用为使动、意动,就要根据句意来判断。【考点总结】形容词活用有以下几个类型,理解和翻译时也可依照相应的处理方法。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欲穷千里目:看尽。牛困人饥日已高:升高。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富国强兵:使富裕,使强大。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苦,使劳。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耻下问:以为耻。贵五谷而贱金玉:把看得贵重,把看得轻贱。4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放于动词之后,而动词又起支配作用,

14、此时,形容词表示具有这个性质和特征的事物。被坚执锐: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晓看红湿处:红花。注意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形容词作定语。如“将军身被坚执锐”,“坚”译为“坚硬的铠甲”,“锐”译为“锋利的武器”。考点二“焉”字的用法【命题规律】(1)“焉”不常考。(2)“焉”的用法比较简单,但作代词和作兼词的“焉”有时比较难区分。【例题解析】虚词“焉”,可作代词、副词、助词和句末语气词,请选出作代词用的一组()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ABCD试解:_解析句末语气词。兼词,“于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答案D点拨疑问句中,如果在动词前,常属前置宾语,“焉”为代词。【考点总结】“焉”字用法归类1助词(1)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