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五论民本 教案(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36516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五论民本 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五论民本 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五论民本 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五论民本 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五论民本 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五论民本 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五论民本 教案(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语文版论民本 教案学习重点1记:识记重点文言实词及虚词“于、以、者、之”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语法规律。2读: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它的进步性局限性,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3写: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作文片段。4练: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中的名句1仁者无敌。梁惠王上2夫子言之,于我心

2、有戚戚焉。梁惠王上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梁惠王上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5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6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公孙丑下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

3、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他为“亚圣”。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溃,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为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

4、步形成。2文学知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活动。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单音字社稷(j)粢盛(z)圹(kun)鹯(zhn) 苟为不畜(x) 赡(shn)溺(n) 庠序(xin) 孝悌(t)仓廪(ln) 饿莩(pio) 狗彘(zh)(2)多音字盛畜(3)辨形组词2词义理解(1

5、)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旧时用作国家的代称。(2)牺牲:祭祀用的牲畜。(3)得天下有道:方法。(4)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5)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是,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走,逃跑。(6)胜:尽。(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用作动词,穿。(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都是学校;悌,古代敬爱兄长为“悌”。(9)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归罪;斯,则、那么。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为丛驱爵者:通“雀”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

6、“途”,道路;“莩”通“殍”(2)一词多义王就数道畜(3)虚词归纳于以者之四、速读感知课文本课节录的孟子的言论,集中论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内容。答:答案第一部分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第二部分主要谈“得民心”与“有天下”间的关系。孟子认为君王要施仁政,才能吸引天下百姓的心。第三部分主要讲统治者要施仁政,让百姓发展生产才能实现王道。文白对读(尽心下)丘民,民众。丘,众。牺牲既成:做牺牲用的牲畜已经肥壮。牺牲,祭祀用的牲畜。粢盛(zchn):供祭祀用的谷物。盛,放在(离娄上)兵器。刃,刀口、锋刃,这里指锋利的武器。弃:抛弃,(梁惠

7、王上)一、词句梳理1古今异义(1)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走路(2)河东凶亦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人或动物暴躁(3)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发放,这里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今义:发现,出发2词类活用(1)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2)虽欲无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3)衣帛食肉:名词用作动词,穿3说出文言句式类型(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判断句,“也”表判断(2)树之以桑: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3)未之有也:倒装句,宾语前置(4)申之以孝悌之义:倒装句,状语后置4翻译文句(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译文:(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

8、(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4)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译文:(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译文:答案(1)(那些人)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呀。(2)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背着或顶着东西走在路上了。(3)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4)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5)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二、重点突破5第三部分论述的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孟子认为,首先让人民安居乐业,过上稳定的生活。同时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省减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即少剥

9、削一些,少扰民一些,借以保证人民能够安定地生产,维持起码的生活。他认为,在这个基础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达到天下大治。6孟子是怎样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这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孟子认为君王要施仁政,才能得到天下百姓的心。他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指出,那些不施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一样,为有道的明君驱赶来百姓,以此提醒国君要“志于仁”。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是深远的,像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施,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中得到依托。这种思想一

10、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仁”治天下的理论基础。三、疑点探究7有人说孟子的民本思想提倡实施利民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有人却说孟子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其实起了不少的消极作用。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观点一:尽管他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消极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很有前瞻性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它一直是明君贤臣进行自我反省、追求治国安邦理想的理论武器,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警示作用。观点二:孟子企图用仁政来解决君民关系,其理想目标

11、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其出发点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君王的政权,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这种温文尔雅的社会理想麻痹了人们的精神,对社会的发展其实起了不少的消极作用。四、美点赏析:赏析本文的写作手法及效果8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结合文本分析其运用效果。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1)比喻。“为渊驱鱼”“为丛驱爵”,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指出,那些不施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一样为有道的明君驱赶来百姓,以此提醒国君要“志于仁”。(2)排比。“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

12、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用一系列的排比阐明要使百姓发展生产才能实行王道。(3)引用。“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孟子借此告诫君王要施仁政,才能吸引天下百姓的心。五、随堂写练9学习了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真情”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150字左右)妙笔生花参考例文真情游子的千层底里缝进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千里孤坟埋不住的是爱情。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没有爱情,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孟子艾若然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

13、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都说乱世出枭雄,不只是说军事上,你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天真呢?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能,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但你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你留给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