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五祸兮福兮 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36511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五祸兮福兮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五祸兮福兮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五祸兮福兮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五祸兮福兮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五祸兮福兮 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五祸兮福兮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五祸兮福兮 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语文版祸兮福兮 教案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识记文本中的重要名句。2读: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本文简洁、优美的语言特色。3写:仿照文中的句式特点,写一片段短文。4练:掌握被动句。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中的名言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2、,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据说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生成、自然演变的过程,

3、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尾大不掉,王室难以控制。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相互征伐,其目的就是称霸天下。为了实现目的,他们往往急功近利,但结果却是“欲速则不达”。应当说当时整个社会的心态都是轻浮躁动的。有鉴于此,老子著了道德经,提出了“天道无为,顺其自然”的观点,试图扭转异风,改变现实。2文学知识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

4、、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字音识记若存若亡(wn)敝则新(b)夷道若颣(li) 不自矜(jn)质真若渝(y) 大方无隅(y)廉而不刿(u) 受国之垢(u)(2)辨形组词2词义理解(1)质真:纯真的德。质,纯真。(2)大方无隅:最方正的却没有棱角。隅,角。(3)大音希声:大音是听不到声音的。希,少,这里指声音很小。(4)大象无形:大象是没有形迹的。象,形象。(5)方而不割

5、:方正而不会伤害人。割,伤。(6)直而不肆:正直而不冲撞冒犯别人。肆,放纵自己,侵犯别人。(7)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听起来像反话一样。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斯恶已:通“矣”,表确定语气高下相盈:通“呈”,呈现不自见:通“现”,表现建德若偷:通“健”,刚健起于累土:通“蔂”,装土的筐子受国之垢:通“诟”,耻辱(2)一词多义善亡易盈是(3)虚词归纳于为哉其四、速读感知课文1本课节录老子七章,请用最简短的话概括每章的内容。答:答案万物相辅相成圣人不争强显胜大道隐藏无名祸福相倚而生慎终如始则成天道损余补亏柔能克刚,弱能胜强2阅读节选的章节内容,总结所蕴藏的哲理内涵。答:答案老子从万物生存发展、

6、历史兴亡更替中总结出了一些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告诉人们一些立身处世的态度:要保持低调,不去争强好胜;不能用静止的、孤立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而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要看出事物的变化趋势和规律,透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文白对读(二章,节选)(二十二章)(四十一章)(五十八章,节选)(六十四章,节选)(七十七章,节选)(七十八章)一、词句梳理1古今异义(1)大方无隅古义:最方正的今义: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2)大象无形古义:大的形象今义:陆地上现存的最大动物,即象(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古义:做事情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4)不笑不足以为道古义:把作为今义:动词,认为(

7、5)为天下式古义:标准,表率今义:形式,式样(6)不自伐古义:夸耀今义:讨伐(7)廉而不刿古义:棱角今义:廉洁2词类活用(1)曲则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2)枉则直: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伸直(3)敝则新: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出新(4)不自见,故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呈现3说出文言句式类型(1)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宾语前置句(2)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宾语前置句(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句(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后置句(5)不笑不足以为道:省略句4翻译文句(1)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译文:(2)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译文:(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

8、之所伏。译文:(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译文:答案(1)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2)能干大事的人才,成就较晚,大音是听不到声音的,形象太大时,是没有形迹的。(3)灾祸啊,幸福紧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隐伏在它里面。(4)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把多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而人的规律则刚好相反,减少不足的来增加有余的。二、重点突破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体现了老子怎样的观点?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这个观点。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有和无,难和易,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

9、是相对的概念,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显示着这个道理。譬如动与静,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理学中谈到运动,都会先假定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假如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谈起。再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见出本质,从而勉力行之。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

10、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7“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结合这句话解释老子的“道”。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道”在中国的最初解释是道路、坦途,但是在以后逐渐抽象化,引申出法则、规律的意思,上升为哲学的范畴。道,就是藏在具体事物背后,独立存在的规律。“天道”就是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它损有余补不足,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人道”相反,损不足补有余,违反自然规律,加剧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老子对此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希望有道者改之。三、疑点探究8对于老子,有人说他是消极的,有人说他主张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思想并不消极

11、,你怎么看待老子?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示例:(1)老子是消极的,他注重柔弱,反对人的进取,对人的主动性的发挥难免产生消极影响。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大家都过着简单的原始生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种违背历史发展、企图把历史拉回倒退的想法。(2)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真正的无为,而是要遵从自然的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其自然。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在行动时冷静的思考,对问题系统全面的考虑,保证事物本身的一种“自然和谐”状态。因而,老子的“无

12、为”思想实际上是入世的思想,并不消极。四、美点赏析:简洁、优美的语言9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本文。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1)语言简洁,善于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老子的思想有很强的辩证性,但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如“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运用排比、对比手法,写出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听到道的反应,从而引出下文对现象和本质的辩证论述。再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生活中熟悉的例子来说明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到大,积累而成,都有一个生成、发展、壮大的过程,从而引出对任何事物要及早掌握,防患于未然的观点。如“

13、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连用八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现象和本质互为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关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2)语言优美,讲究对偶和押韵。老子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时而层层排比,时而两两相对,文字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形式美。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两两相对,揭示出祸福的辩证关系。“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则层层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老子全用韵文写成,以古音读之,大致合韵,用今音读来亦有诗歌之节奏韵味。有时韵散结合,有时一章一韵,抑扬顿挫,带来听觉上的美感。如“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五、随堂写练10本文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就是句式整齐中透着变化,时而层层排比,时而两两相对,有时骈散结合,有时一章一韵,文章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请仿照文中的句式特点写一篇介绍你家乡的文章。(200字左右)妙笔生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