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35810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7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3)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3)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3)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3)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3)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3)(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时有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盲史官之一。主要作品著有左传国语。评价中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二)人物轶事左丘明有个嗜好,即特别爱吃桃子。每至桃子成熟季节,即以肥桃为饭,精神振奋,灵感倍增,编纂编年史左传时,下笔如有神,写得又快又好。桃树老死之后,左丘明舍不得烧掉,请木匠把桃木精雕细刻制成刀、剑、枪、棍、戈等兵器,挂满自己居室之墙壁。乡邻疑而问及此事,他笑着说,世之万物须尽其用也,桃木制品既可观赏,也

2、能吉祥镇宅,祛灾避邪呢!乡邻听他一说,都非常感兴趣,于是纷纷仿效,家家挂起桃木剑、桃木刀、桃木枪;有农事忙没大工夫的,即用桃木削成棍子,挂在墙上。久而久之,挂桃木制品避邪,形成一种民间风俗。今人认为桃木祛灾避邪,也许自此始矣!(一)背景链接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得罪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并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

3、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了。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对手,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二)常识整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鲁国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悼公四年(前464)20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

4、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多样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左传的叙事能力极强,故事生动有趣,善于描写战争,善于刻画人物,语言简练,外交辞令精彩,人物对话富有表现力。左传叙事写人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重大发展,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1理解并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以其无礼于晋以:介词,因为 其:代词,指郑国 于:介词,对

5、(2)且贰于楚也 贰:动词,从属二主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3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以其无礼于晋。译文: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晋”置于谓语“无礼”之后)(2)秦军氾南。译文:秦军驻扎在氾南。(省略句,“氾南”前省略了介词“于”)环节二:分析文理4下列对第1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围郑的两个理由是郑“无礼于晋”和“贰于楚”。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同时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C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秦、

6、晋两个强国的围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占领,形势十分危急。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二国军队分驻两地,这就为烛之武深夜见秦伯,说服其单独退军提供了有利条件。解析:选CC项中“国都被占领”错误,文中只是说“晋侯、秦伯围郑”。(二)阅读课文第2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介词,对(2)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若:连词,假如(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犹:副词,尚且(4)无能为也已 为:动词,做,干(5)吾不能早用子子:名词,古代对人的尊称(6)是寡人之过也 是:代词,这之:结构助词,的(7)

7、许之 许:动词,答应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无能为也已“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3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译文:佚之狐对郑文公说。(状语后置句,状语“于郑伯”置于动词“言”之后)(2)是寡人之过也。译文:这是我的过错呀。(判断句,“也”表判断)环节二:分析文理4下列对第2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危矣”承上而来,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B“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

8、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D烛之武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了烛之武的大智大勇。解析:选DD项,“体现了烛之武的大智大勇”错误,应该是体现了烛之武的深明大义。(三)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夜,缒而出 缒:动词,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连词,表修饰关系(2)郑既知亡矣既:副词,已经(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介词,对(4)敢以烦执事 以:介词,拿、用(5)越国以鄙远 以:连词,表目的关系,来(6)君知其难也 其:代词,这件事(7)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疑问代词,怎么

9、,哪里 以:连词,表目的关系,来 陪:动词,增加(8)邻之厚,君之薄也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尝:副词,曾经 为:动词,给予(10)夫晋,何厌之有厌:满足(11)又欲肆其西封 肆:动词,扩张、延伸 封:名词,疆界(12)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疑问代词,哪里(13)惟君图之 惟: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图:动词,思考、考虑(14)乃还 乃:副词,于是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2)秦伯说 “说”同“悦”,高兴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指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指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10、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古义:指外交使节今义: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1)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3)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国家(4)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薄:形容词作动词,变薄弱(5)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夕:名词作状语,在傍晚(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7)阙秦以利晋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8)与郑人盟

11、 盟:名词作动词,结盟5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文: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省略句,介词“以”后省略了代词“之”)(2)夫晋,何厌之有?译文: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厌”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环节二:分析文理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秦国不应伐郑的依据的一组是()郑既知亡矣焉用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朝济而夕设版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ABC D解析:选C表明郑国现状;为晋对秦的做法;为晋国的扩张野心。7下列

12、对第3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秦伯的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君之薄也”,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措辞直白、激烈,毫不掩饰地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烛之武以利益引诱秦伯,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惟君图之”,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从而使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了

13、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解析:选BB项,此段话中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四)阅读课文第4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带有假设语气的否定副词,假如没有(2)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动词,凭借,依靠 而:连词,表转折,却 敝:动词,损害(3)失其所与 与:动词,结交,亲附(4)以乱易整,不武 易:动词,取代,替代 武:形容词,勇武(5)吾其还也 其:语气副词,还是(6)亦去之 去:动词,离开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环节二:分析文理4下列对第4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一场风波,终于平息。B晋侯的话以散句为主,说得句句在理,彰显了他思维的严密,头脑的冷静。C晋侯毅然决定撤军,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使得晋文公终成霸业。D晋侯说“不仁”“不知”“不武”,目的是退兵,其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实是“利”字使然。解析:选BB项,晋侯的话以整句为主。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1从教材中积累从烛之武对晋国历史和国君的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