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8课《兰亭集序》课件3(30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35679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9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8课《兰亭集序》课件3(30张)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8课《兰亭集序》课件3(30张)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8课《兰亭集序》课件3(30张)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8课《兰亭集序》课件3(30张)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8课《兰亭集序》课件3(30张)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8课《兰亭集序》课件3(30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8课《兰亭集序》课件3(30张)(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 亭 集 序,曦 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教材简析(一),教材简析(二),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学会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的确认。 难点:反复诵读,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由“乐”到“痛”到“悲”的思想感情。,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

2、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教学目标定位,知识与能力 1.掌握“次”“修”“所”等词语及文言词义的一些推断方法。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质疑与思考。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反复诵读,问题探究、视野拓展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 2.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教学过程设计(五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过程设计(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于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因此,我拟将本课的课堂设在学校的电脑室。学生人手一台电脑,给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多媒体投影为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提供了平台,将学生的成果通过系统展示到屏幕上,供所有的学生学习、分享和评价。,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活动:出示王羲之

4、兰亭集序帖卷投影,介绍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风格特点,“天下第一行书”的誉称。,学生活动:学生简介王羲之及本文创作背景。,诵读明意,整体感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过程设计(二),诵读明意,整体感知,1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疏通文意。,2 . 勾画出每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读容易读错的字句。,学生活动:学生对照课本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任务:,癸(gu )丑 修禊(x ) 少长(zhng )咸集 清流激湍(tun ) 流觞(shng )曲水 一觞(shng )一咏游目骋(chng )怀 感慨系(x)之 放浪形骸(hi ) 会稽(kui j ) 若合一契(q )

5、 嗟(ji )悼 虚诞(dn ) 齐彭殇( shng ),疑难字.词.句,疑难字.词.句,1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 .引以为流觞曲水,3 . 所以游目骋怀,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当其欣于所遇,及其所之既倦,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 .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诵读明意,整体感知,品读意趣,深入理解;重点探究,提升能力 (中心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过程设计(三),(1)独立思考:如第三段最后一句“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第四段又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怎么理解?表达了作者怎

6、样的生死观?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阅读教材,发现问题。问题的生成与预设相结合。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体现学生创新思维,(2)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在网上传送答案,很快能发现自己答案的优缺点,激发其新的探求欲。,设计意图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通过老师的讲解补充,无法让学生信服,本节课让学生通过网络合作探究,则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探究中,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本环节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收获,例如基础稍差的同学可能答得一二点,但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体现学生创新思维,品读意趣,

7、深入理解,任务: 1 .一二段中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2 .作者的心情在如此之美的外景之下为什么一下从乐到痛?,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明确:由“乐”“痛”“悲”的情感。,学生活动:勾画出每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齐读体现情感的语句。,良辰,美景,雅事,贤人,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信可乐也,游目骋怀 视听之娱,一二段中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论 死 生,快然自足 老之将至,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痛哉,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欢乐短促,生命无常,作者的心情在如此之美的外景之

8、下为什么一下从乐到痛?,重点探究,提升能力,1. 第三段最后一句“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2 . 第四段又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怎么理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任务:,教师活动:组织讨论,明确答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主要疑难问题。,学生活动:1、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思考交流,分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士大夫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魏晋清谈之风,昔人兴感 若和一契,后之视今 犹今视昔,感 古 今,悲夫,今,古,后,诵读明意,整体感知,品读意趣,深入

9、理解;重点探究,提升能力 (中心环节),视野拓展,巩固提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过程设计(四),资料补充,拓宽视野,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 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10、 周国平,资料补充,拓宽视野,教师活动:投影展示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等,学生活动:学生齐读后,自主在网上搜寻与之有关资料,相互探讨理解。,教学过程设计(五),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学生活动:写200字左右的感受。,教师活动:老师根据板书设计归纳总结后,布置如下练习,(3)成果交流:将学生探究结果通过屏幕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并且由学生归纳表述清楚。然后学生再根据展示的以及自己探究的答案进行归纳整合。,设计意图学生展示成果,是学生动手能力、归纳能力、

11、语言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这个过程是学生生命个体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尊重的过程,对学生生命个体是极大的鼓励。同时,这也是一个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能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到自己没有想到的“点”,从而促进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教学过程体现学生创新思维,1、问题来自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生成,教师问题的预设与之相结合。 2、教学设计突出了课文的重点,教学过程中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师生、生生互动有实效地进行。 4、围绕三维目标设计了核心问题。板书设计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优化思考(优点),就本课教学内容而言: 1、课堂教学时间较紧,学生自由探讨时间难以有充分的保证。 2、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不够,对课文中关键的三字:“乐”、“痛”、“悲”的理解不够深刻,应进一步让学生拓宽视野,加强实践。,优化思考(问题),优化思考(展望),就整个语文教学而言: 本课(单元)人生哲理感悟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生硬和空洞,难以和教材的具体知识形成联系。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的资料非常有限,因此,我拟将课堂搬到电脑室,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提供了崭新的平台。而且,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未来课堂的必然走向。,在电脑教室上课非常有必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