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逐题解析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61016963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逐题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逐题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逐题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逐题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逐题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逐题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逐题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逐题解析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空山新雨后,。 (王维山居秋暝)2.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3.青山绿水,。 (白朴天净沙秋)4.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孟论学)5.月上柳梢头,。(欧阳修生查子元夕)【答案】1.天气晚来秋 2.苔痕上阶绿 3.白草红叶黄花 4.敏而好学 5.人约黄昏后【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上下句提示默写古诗、词、曲、文经典句子的能力,难度虽小,但考查极为全面(涉及朝代多,考查的文体多),对考生也颇具人文关怀:让考生在炎热的考场既感受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和凉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的闲雅和清幽、“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开朗和平和,又能沉浸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学境界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情画意,其实这也是出题人在开篇就对考生开启了美和道德的熏陶。只要平日注意积累,一般不会出错,默写时,小题2注意“苔痕”的写法。小题(4)注意“敏”的写法,小题(5)注意约的写法。古诗文名句和现代诗文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默写诗文句子,易写错字,一是由于记忆不清,二是好望文生义,所以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根据括号中作品提示回顾作品内容,判断句子,是两连句的,不要把句子写错位。注意易错字

3、的写法: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答题技巧】一、准确审题首先,静下心来读题,读完题,切忌浮光掠影,切勿心浮气躁,未读完就做,只读前一半就答,或只看横线后一半就写都实为大忌,应严谨细心。例:岳阳楼记中的_;_表现了古仁人在不同处境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大多数考生一眼看到“忧国忧民”四个字便想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试想,如果考生能静下心来把题目读完,尤其注意到“不同处境”四个字,就不会写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二、抓关键词即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例如 :杜甫春望一

4、诗中,以花鸟拟人,表达感时伤别的句子是_。“以花鸟拟人”就是关键词。三、注意筛选联想,调动积累感悟运用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不要因为书写有误丢分。要注意那些同音异义词,这些词往往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应知其音,明其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这类词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具有迷惑性和误导性。另外,如果题干中要求“只做两小题”,就要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句中没有生僻难写字、易错字的两题作答,否则阅卷时只按答出的前两题计分,所以答题时一定要看清填写要求。【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6.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号居士。(2分)【答案】6.(2分)东坡【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了解,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牢记著名作家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及体裁等。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东坡的“东坡”是大家对他的“东坡居士”的号的称谓.是说苏轼在有一年被贬谪到黄州,比较郁闷潦倒.住在城

6、东一个很简陋的居所,他的老朋友马正卿帮他把黄州城东的一片荒地要了过来,交给他去打理.这片荒地便是苏轼自己的“东坡”了.而真正把此地取名东坡的原因主要还是苏轼最景仰的先圣白居易曾作了好几首诗吟诵白自己的另一个“东坡”,也是因地处白居易居所东边而得名.白居易时常在他的“东坡”上种些花草蔬果啥的,很是喜爱,有好几首诗写它,比如步东坡.苏轼因此把自己这片“位于城东的小坡地”也称之为“东坡”,而自己又居住于此,便起号“东坡居士”.后来大家便称他为苏东坡了。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判断作品

7、,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7.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潋滟”意为波涛汹涌,写出雨后水量充沛。B.“空蒙”即朦胧,暗示作者饮酒后醉眼朦胧。C一、二句赞美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西湖美景。D.三、四句写出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答案】7.(2分)C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要点、鉴赏古代诗歌作品语言的能力。A项对“潋滟”的理解错误,潋滟:形容水波流动,湖光,并非“波涛汹涌”;“雨后水量充沛”理解错误,应是: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B项理解错误,“空蒙”意思是: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

8、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而非“作者饮酒后醉眼朦胧”。D项理解错误,三、四句是诗人神来之笔,巧用比喻,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而不是说“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主要的鉴赏方法。说它是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中考就这方面本身会设置题目;说它是一个重要方法,是因为通过鉴赏语言能够帮助我们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形象和意境!中考要求的鉴赏作品的语言,与一般的文学鉴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

9、 【考点定位】理解诗词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白话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品鉴赏】 这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

10、,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

11、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

12、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

13、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8.下列对第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鸣佩环”表现出流水声音的悦耳动听。B.“伐竹取道”意为砍到竹子并做成了竹筏。C.“坻”“屿”“嵁”“岩”写出石头形状各异。D.“青树翠蔓”写出潭边树木藤蔓青翠茂盛。【答案】8.(2分)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B项“伐竹取道”意为砍倒竹子并开辟出一条小路,而并非“做成了竹筏”。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 “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14、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似与游者相乐。【答案】9.(3分)评分量表:分值等级描述答案示例3全句翻译正确,“似”和“与相乐”翻译正确。(鱼)好像

15、在同游人互相逗乐。2句子翻译基本正确,关键词“似”和“与相乐”有一个翻译正确。(鱼)好像在同游人赛乐(鱼)是在和游人逗乐。(鱼)好像在互相逗乐。1句子翻译不够正确,关键词“似”和“与相乐”有一个翻译正确。(鱼)好像在游泳逗乐。(鱼)在和同伴逗乐。0全句翻译错误;不成句,仅有关键词的翻译;没有作答。(鱼)在和同伴游泳取乐。【解析】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似”和“与相乐”,此外还要注意补出主语(鱼)翻译后要疏通句子:(鱼)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注意本文中两个“乐”的用法和意思:1.心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心里十分高兴;2.似与游者相乐,乐,形作动,逗乐,(鱼)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0.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潭中游鱼的特点是。(4分)【答案】10.(4分)清澈(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