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茚旺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06846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茚旺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云南省茚旺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云南省茚旺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云南省茚旺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云南省茚旺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茚旺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茚旺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茚旺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王者欲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仁义 B仁爱 C仁政 D兼爱2“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3.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经学,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见下表格)。促成这一变化的是西汉宋朝经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十三经(于唐十二经上添孟

2、子)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兴起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4. “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5在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与墨家思想相吻合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6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

3、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下列观点与理学家的思想明显不符的是A“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正君心,立纪纲,亲贤臣,去小人”7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科技成就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8.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A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发展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

4、始走向结合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9.对图1解读正确的是图1 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停滞10. “诗言志,歌咏言。”下列反映汉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是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B.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C.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11.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

5、导图,最能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12朱子大全中写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最能表明朱熹A推崇三纲五常 B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C.强调格物致知 D.重视社会伦理和修身13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上承魏晋,出现了新的趋向,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A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 B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份 D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14.下列不属于西汉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是A“德

6、体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B“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C“人之寿命化天之四时,人之喜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D“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15著名学者余英时曾指出:“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此说的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A.格物致知 B.先理后气 C.存天理,灭人欲 D.理气同源16. 某班同学在鉴赏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时发表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A它反映了北宋城市的繁荣景象 B它突出地表现了北宋的社会风俗C它是北宋时期山水画的杰出代表 D它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活跃1

7、7.郭沫若先生曾纂写楹联:“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十六个字称颂的诗人是A.屈原 B.杜甫 C.王维 D.李白18.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19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戏曲剧种的优点,乾隆时期进入北京,正式形成于道光年间。“它”是指A昆曲B秦腔 C川剧D京剧20“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

8、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这一记录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本书籍中A韩非子 B诗经 C东京梦华录 D明夷待访录21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清朝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A是对封建社会的无情揭露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 C都具有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D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22.作家包天笑曾回忆道:“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当时“民族思想的发动”主要体现在A.“开眼看世界”

9、B主张“中体西用”C倡导“实业救国” D宣传维新变法23.对“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批评先后出现在明朝听南纪谈、清朝黄宗羲高元发三稿类存序和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这反映了A社会转型时期更需要务实学风的支持 B经世致用是历代主流文化理念 C儒家思想革新的进取性不强 D空谈诱导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24洋务运动时期,针对刘铭传请修铁路一事,朝野议论纷纷,认为“铁路而至”则“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这种议论 A表明中国仍在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 B合乎当时中国大众的普遍心理 C客观地反映出列强侵华的重大影响 D体现出中国对西方侵略的抵制25李贽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10、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主张体现出 A反对道家已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B明清时期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崩溃 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到思想领域 D市民阶层对世俗文化的强烈需求26.1918年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上说:“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依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 这体现了作者A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 B追求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C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 D强调国家富强的文明意识27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

11、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A马克思主义已为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接受B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C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当时中国较有影响的思想之一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28叶德辉评论中国近代某现象时说:“欲托孔子以行其术,托尊孔之名,伏伪经之渐。”该评论针对的是 A反对把孔子神化的李贽 B倡导中体西用的洋务派 C推行改革变法的康有为 D主张尊孔复古的袁世凯29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认为,人类发展必然由“宗教迷信时代”、“玄学幻想时代”进化到“科学实证时代”。这一观点体现出陈独秀A追求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B崇拜科学技术发明C否定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 D赞赏工业革命成果3

12、0.教育新闻网曾撰文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这里作者主要是针砭新文化运动A引进西方学说 B批判尊孔复古思潮C提倡文学革命 D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二、非选择题(3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规模大。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朱子语类材料二 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 朱熹材料三 心之良知是为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良知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 其弊昧之极,良知又未尚不存也。 全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论语主要反映了谁的思想?据所学知识,简述论语的主要思想内容。(3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朱熹理学的主要观点和认识论分别是什么?(4分)(3)材料三反映了谁的思想?概述材料三的认识论主张。(3分)(4)从学问和修养的角度,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主张的不同点。据所学知识,归纳这两种主张的共同点。(4分)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