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__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998497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__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__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__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__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__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__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__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安徽芜湖一模,24)学者许倬云曾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B.宗法制下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可知,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说明西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

2、紧密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而非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而非其产生的影响,故C项错误;西周没有出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2.(2018河北衡水金卷考试模拟卷三,24)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答案:A解析:材料中“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春秋时期还没

3、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的体现,故错误;这种关系的转变与诸侯国矛盾的调整无关,故D项错误。3.(2018湖北荆州第一次质量检测,2)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项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4、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便于管理,故C项正确;以上地区主要是北方的一些郡,与南方无关,故D项错误。4.(2018湖北黄冈元月调研,25)下面为汉代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恩令”示意图,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A.“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根源B.“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C.“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目的具有背离性D.“推恩令”体现出了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答案:D解析:“推恩令”推行的根源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A项错误;“推恩令”是在

5、对地方削弱的基础上建立的,故B项错误;“独尊儒术”是以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统一,而“推恩令”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即政治统一,两者之间是不谋而合的,故C项错误;“推恩令”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5.(2018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联考,1)西魏诏书曰:“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惟在得人。”此后,“周氏以降,选无清浊”。这表明当时()A.察举制的选才作用日益凸显B.门阀士族政治逐渐走向鼎盛C.九品中正制选举不全凭门第D.科举制选拔人才更注重才干答案:C解析:材料中西魏选才实行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出现在之前的两汉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西魏选才“惟在得人”,没有体现出门阀士族政治对人

6、才选拔的垄断,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西魏选才“惟在得人”,可见九品中正制重视才能,选举不全凭门第,故C项正确;材料中西魏选才实行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出现在之后的隋唐时期,故D项错误。6.(2018山东临沂期中,4)下面为西汉末年至南北朝末期地方机构设置(单位:个)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时期州数郡数县/侯国数西汉末131031 585东汉中叶131051 150西晋19173南北朝初期38313南北朝末期2756631 500上下A.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B.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受到挑战C.疆域扩大导致机构逐渐增加D.州郡数量膨胀影响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西汉末和东汉中叶,州

7、、郡数没有变化,县/侯国数在减少,说明这一时期西汉的王国问题已经解决,西晋短暂的统一,加强对各地控制,州、郡数增加,南北朝末期随着统一的的进程,州、郡数增加,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故A项正确;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的不是机构的增加而是州、郡数和县/侯国数的增减,故C项错误;州郡数量的增加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7.(2018河南郑州一模,4)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

8、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可知,三省分权造成一定程度隔阂和过分牵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有利于三省间的有效沟通和执行,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材料中三省长官的职权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办公形式发生了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三省六部制内部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并不是为了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为后世所沿用,故D项错误。8.(2018广东肇庆三模,26)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46%来自寒族。南宋非

9、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这表明()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B.科举制日臻完善C.宋代官僚体制日益完善D.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宋朝官员和进士来源相当部分并非来自显赫家族,与地域无关,故A项错误;科举制进士和官员的来源不能反映科举制本身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宋代官员和科举制选拔更注重能力而非出身,反映了官僚制度日益完善,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就遭到破坏,故D项错误。9.(2018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24)在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

10、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手的。这说明()A.官僚政治的工具性B.三权之间相互牵制C.大大提高行政效率D.家国一体政治特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御史官是为了监督“管行政的中书省”和“管军事的枢密院”,其目的是加强皇权,可见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官都是皇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故A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政府机构的分工,没有体现三权的相互牵制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官成为皇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而非行政效率提高,故C项错误;家国一体是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特征,故D项错误。10.(2018重庆三模,27)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

11、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答案:A解析: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可知,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A项正确;由材料“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不能推断出加强君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集体议事,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内阁与诸司的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11.(2018安徽马鞍山三模,27)明朝时,出现了刘球、蒋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

12、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士大夫形成“阉党”。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A.宦官权力的加强B.宰相制度的废除C.士大夫信仰的丧失D.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D解析:“宦官权力的加强”只反映了部分题干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B项错误;明朝出现心学,体现了士大夫的责任意识,且题干中“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说明C项错误;士大夫的抗争与阉党巴结世宗,从两个不同角度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故D项正确。12.(2018山东济宁一模,27)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

13、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D.削弱了中枢权力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得出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不相符,故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5分,共40分)13.(2018山西太原期中,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

14、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未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病,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材料二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之组成,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而为一种建立于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摘编自钱宾四先生全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

15、主专制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的含义及形成原因。(10分)(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6分)参考答案:(1)原因: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贵族政治的消失;权臣势力的削弱。(2)含义:打破世卿世禄(贵族政治),选官于民间(公众);文人成为官僚主体(非武人);具有典章知识、治国才能、担当精神。原因:世卿世禄和武人政治的弊端;察举制、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3)影响:扩大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对君主权力有所限制。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得出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根据材料“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得出贵族政治的消失;根据材料“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权臣)”得出权臣势力的削弱。第(2)问,第一小问含义,应是打破先秦贵族政治,通过选官、用官制度,建立官僚政治。第二小问原因,从贵族政治的弊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选官用官制度的实行,统治者自身的需要等方面分析。第(3)问,一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