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必要性和路径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0975766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必要性和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必要性和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必要性和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必要性和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必要性和路径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必要性和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必要性和路径(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路径多年以来,我国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粗放经营的经济发展路子。它曾对我国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这种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弊端和局限性,经济增长方式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经济增长质量问题,早就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如何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纵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我国面临着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的局面。1.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呈现新的特征,对我国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4年世

2、界经济增长3.7%,快于2013年的3.0%。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14年世界贸易增长4.5%,高于2013年的2.5%。目前看,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但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发达国家情况有所好转,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困难增多。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不会一帆风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受到拖累,普遍面临外需疲弱、内生增长动力不足、通胀压力上升问题,有的出现资本外流和金融市场大幅波动。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很高,世界经济持续复苏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也要看到,由于我国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弱化,产业多处于国际分工中低端,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压力都在增大,即使世界经济温和复苏,

3、也不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动力能够如以往那样强劲。 2.从国内看,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但基础还不牢固。当前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均有支撑,供给结构逐步优化,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但经济运行仍存在下行压力,消费需求增长动力偏弱,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待培育壮大;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财政、金融等领域存在风险隐患;在住房、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养老、教育、收入分配、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宏观调控仍面临艰难抉择。二、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1.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过30多年

4、高速增长,支撑经济发展的因素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难以为继,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优势相对减弱,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强化,经济总量基数增大也势必对速度产生影响。因此,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速适当减缓具有客观必然性,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必须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仍有巨大发展潜力;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回旋余地;新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口红利逐步转变为人才红利,这些都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我国经济增速“换挡”是“调速”,不是“失速”,我们有基础有条件在相当长时期

5、内保持7%-8%的经济中高速增长。2.全球经济格局处于深度调整过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这是多年来的基本趋势。同时,新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突破,可能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我们不容错失良机,而要紧紧搭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快车。全球经济结构正在调整,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和经济再平衡,回归重视发展实体经济,而新兴经济体着力扩大内需,推动几十亿人口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这将导致全球产业布局和分工体系发生新变化。国际经济秩序还在发展变化,发达国家谋求重塑国际经贸规则,各国都试图抢占新的国际竞争制高点,二十国集团等机制在全球经济治

6、理中的作用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和塑造发展环境的能力日益提升。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弊端和面临的问题1.单纯追求GDP带来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1)单纯追求GDP会导致忽视发展经济的目的。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为了增长的增长则把增长或追求GDP当作目的,这就会忽视很多有利于文明身体健康的公共事业。(2)单纯追求GDP导致为了增长而不择手段,由此引起各地的过度建设和重复建设,而且还对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激励,结果是污染环境,使资源不堪重负。(3)单纯追求GDP还会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如果GDP被当作唯一的目标或主要的目标,这会使地方政

7、府形成GDP导向的政绩观,如此,数量扩张成为经济增长的目标,提高质量或者为此需要的技术创新被忽视,其结果就是集中于制造环节这一产业链条的低端,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2.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最明显地表现出“三高一低”的特征,其不仅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而且不可持续。目前,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在世界上比重已大大超过经济增长总量在世界上的比重,而且增长的速度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进一步地提高。这对我国的能源形势形成很大压力。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以煤炭和石油为主,二者占能源总消耗的90%。煤炭是我国能源结构中比重最大,尽管我国目前的煤炭探明储量还可以开采上百年,但是,

8、煤炭的高污染引起的过高的环境成本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导致对环境压力要求必须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煤炭使用的技术创新。石油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仅次于煤炭,但是我国相对不足的石油储备和快速增长的石油消费形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且这种矛盾引起的对国际石油的依赖度加大,不仅增加了中国经济受国际石油价格影响的程度,而且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安全问题。过高的能源消耗引起的高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过去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也越来越难被人们接受。因此,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日益彰显的背景下,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很难为继。 3.国际金融危机对粗放式经济增长提出巨大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冲击表面上是通

9、过外贸的渠道影响了我国与进出口相关的实体经济。但是,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这种冲击主要是对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的冲击。我国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在目前的形势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了,而这种不适应不仅涉及到经济增长方式或者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应该转变的问题,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如果不实现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未来的经济发展会面临很大的困难,甚至会出现更大的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四、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1.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转换通常受到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又主要受制于宏观调控主体、微观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等因素的约束。

10、在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之所以迟滞的主要原因有三:(1)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我国的改革开放一直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方式的优势在于党和国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资源,较快地稳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在这种改革模式下,政府集新体制、新制度的主要需求者和供给者于一身。这种状况容易使一些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介入过深,从而妨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利于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换。中国实行了近30年高度集中的行政色彩浓厚的计划经济。这一计划经济体制至今对我国社会经济改革仍有相当大的惯性影响,同时存在着自我强化倾向。如果不能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

11、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将缺乏扎实的制度基础。(2)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迟滞。我国目前的企业制度形成于传统计划经济的制度背景,尤其是国有企业仍部分具有行政附属物的性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企业制度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但残存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部分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仍然具有不计成本,一味追求规模扩张与速度,对市场需求等信号不敏感的粗放型、外延式发展的特征。如果不通过稳步推进企业制度改革,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将因为缺乏扎实的微观基础而加大难度。(3)国内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国内市场体系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行政分割导致的市场不统一。二是行政垄断导致的竞争不充分,行政垄断使得作为市场

12、主体的企业仍习惯于按行政部门指令行动,忽视价格信号的调节与市场需求变动,缺乏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动力。 三是行政干预过多导致的法规不完善。一些地方甚至出现由于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行政大于法”的现象,使得这些地区的对外经济活动难以摆脱粗放型发展方式。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围绕这一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路径有: 1.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首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缩小收入差距或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其次,调整城乡结构。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制度和政策上的便利,加快推进城镇化。 最后,

13、调整地区经济结构。30年改革开放呈现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协调,而且改变这种不平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新的动力。2.以科技创新提高效率,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能源的节约。 经过30年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加工生产基地,但是,我国企业在产品价值链中主要从事附加价值和盈利率很低的装配制造作业。面对这种情况,出路首先在于促进与科学相关技术的成长。推动科技创新,需要扭转中国在低效率基础上的重复技术引进的局面,确立知识自主创新的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加大对科研开发的投入。实现科技创新,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推动科技和经济的结合

14、,改变目前中国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效、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动力、科研成果转化难、科技研发与企业生产经营在很大程度上相脱节等现象。 因此,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信息通信技术在我国各个部门的渗透,降低全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信息成本,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支重要力量。 3.建立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制,以体制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增长方式的要义,在于铲除传统增长模式的体制基础,建立和健全新增长模式的制度环境。首先,技术进步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有利于学术繁荣和技术创新的体制。因此,我们要实现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是形成独立和自律的科学共同体,以便树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和建立以科

15、学发现优先权为核心的激励制度。其次,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是切实改善服务业生存和发展的制度环境。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对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意义重大。因此,我国发展服务业的制度建设至关重要。现代市场不再只是在熟人之间进行交易的小范围本地人市场,而越来越多的是陌生人之间进行交易的更大的市场,甚至是全球化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上进行的非人格化交易,仅靠过去行之有效的商人之间的双边乃至多边信用关系来保证合同的执行已经不够用了。在这种交易中,要有可靠的司法体制和良好的执法环境才能促进交易高效率的进行,也才能给一些对制度依赖性高的产业深化发展的机会。 最后,信息化水平提高对体制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

16、信息化产业巨大的发展前景,以及它对于中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具有意义,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传统体制依然发挥作用并制约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如我们必须放弃那种政府认定项目、企业和研究机构执行计划的无效做法,也必须放弃那种由行政机构建立基金、行政官员决定给谁资助和“政策倾斜”一类做法。 4.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政府在执行自己的职能时存在着“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的偏差,各级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却没有管或没有管好。针对这种情况,当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关键中的关键,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下的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首先,限制政府权力,建设有限政府。避免政府越位问题的核心,在于限制政府权力,建设有限政府。市场经济中的政府是权力和职能有限的政府。这与计划经济或命令经济中的那些全能的大政府显然不同。在市场经济中,政府除非在市场失灵、而且政府干预确有效率的条件下,不应干预市场交易活动和企业的微观决策。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