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发展理论微观基础_兼论发展经济学理论范式形成_叶初升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0974890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求发展理论微观基础_兼论发展经济学理论范式形成_叶初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寻求发展理论微观基础_兼论发展经济学理论范式形成_叶初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寻求发展理论微观基础_兼论发展经济学理论范式形成_叶初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寻求发展理论微观基础_兼论发展经济学理论范式形成_叶初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寻求发展理论微观基础_兼论发展经济学理论范式形成_叶初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寻求发展理论微观基础_兼论发展经济学理论范式形成_叶初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求发展理论微观基础_兼论发展经济学理论范式形成_叶初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寻求发展理论的微观基础 ? 兼论发展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形成 叶 初 升 寻求发展理论的微观基础, 就是寻求发展经济学相对独立存在的合理性根基,它是发展经济 学由众说纷纭的 ? 前科学? 逐渐向一个统一的学科范式收敛的过程。本文首先简要分析现代经济 学的一般理论构造及其微观基础, 接着以此为视角去反思发展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及其理论演进, 并以一种建设性的心态重新审视对发展经济学理论地位的种种诘难。然后, 较为具体地分析和评 价了近年来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微观化的趋同态势。最后,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 就构建一个有别 于一般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微观基础、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式问题, 做出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2、关键词? 发展经济学? 微观基础? 范式? 存在合理性 作者叶初升, 1963 年生, 经济学博士,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武汉? 430072) 。 一、导言: 问题与意义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 发展经济学是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 学科。与众多发展中国家一样, 发展经济学自20 世纪 40 年代问世以来,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 风雨雨。其间,堡垒内部的反戈?, 阵营外部的攻击?,使它几近夭折。进入 21 世纪之后, 发 展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学科地位问题仍然充满着争议。另一方面,发展经济学的 研究对象 ? 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进

3、入发达状态的发展问题却依然存在,它既没有在实践 上过时,更没有在理论上得到圆满的解答。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迈耶认为, 只要发展中国家经济 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就需要有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对其做出理论解释,发展 经济学就有存在的必要?。笔者也曾撰文支持这种观点。现在看来,这种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地深 化。因为,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问题的特殊性,只是为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 ?29? ? ? ? A. O. Hirschman, T he Rise and Declin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In A. O. Hirschman, Essays in

4、 Tresp assing: Economics to Politics and Beyo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狄帕克 ? 拉尔: ?发展经济学的贫困?, 上海三联书店, 1992 年。 哈伯勒: ?自由主义与非自由主义的发展政策?, 迈耶主编 ?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理论?, 云南人民出版 社, 1995 年。P. Krugman, Towards a Counter -Counterrevolution in Development Theory,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Bank Annual Conf erenc

5、e on Develop ment Economics, 1992, T he World Bank, 1993。 G. M . Meier, T he Old Generation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New. In Meier and Stiglitz (eds. ), Frontier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Future in Perspect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展提供了客观基础,只是发展经济学赖以生存的 ? 土壤?。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 ? 根

6、? 是什么? 没有 ? 根?, 发展经济学何以从实践中吸取营养获得能量? 各种理论之间的逻辑 何以一致? 何以在现代经济学之林中立足? 其实, 关于发展经济学学科地位的争辩是在两个层面或两个问题上展开的:其一,实践是 否需要发展经济学? 其二, 发展经济学以什么样的理论去满足实践的需要? 或确切地说,发展 经济学在满足实践需要的过程中有无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范式? 诘难者更关注第二个问题, 往 往是基于对第二个问题的片面思考而直接对第一个问题作否定的回答;辩护者则更喜欢在第一 个层面上做文章, 至少是在客观上回避了第二个问题。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 判断一门学科是否成熟、是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

7、个重要的标志 就是, 该学科是否存在规范理论研究使其逻辑内在一致、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种理论范式。 否则, 就是库恩所说的 ? 前科学?。在经济学研究中,能够充任学科范式的理论就是其微观理 论基础。它要求经济学研究以经济主体的 ( 理性) 行为分析为逻辑起点, 即使不是直接从逻辑 起点出发, 也必须与源于逻辑起点的分析相一致?, 以经济主体行为互动形成的系统均衡为目 标,推演出一系列具有严密逻辑联系的理论,并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 对上述第二个问题缺乏全面而深刻理解,如果发展经济学不去构筑自身的微观基础,不形成明 晰的学科范式,那么, 不仅关于发展经济学存在的合理性辩护缺乏力

8、度,更重要的是,这样的 发展经济学即使其相对独立性获得广泛认可, 也走不出 ? 前科学? 的阴影。 因此, 理论和实践都要求我们对发展经济学的学科性质重新定位,而且,这种再定位应该 建立在分析发展问题的微观机制的基础之上?。寻求发展理论的微观基础,就是寻求发展经济学 独立存在的合理性根基,它是由 ? 前科学? 时期的众说纷纭逐渐向一个统一的学科范式收敛而 真正成为科学的过程, 是发展经济学理论演进的一条生命线。本文首先简要分析现代经济学的 一般理论构造及其微观基础,接着以此为视角去反思发展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及其理论演进, 并 以一种建设性的心态重新审视对发展经济学理论地位的种种诘难。然后, 对近

9、年来发展经济学 理论研究微观化的趋同态势, 给出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评价。最后,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就构建 一个有别于一般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微观基础、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式问题,做出自己的分 析和思考。 二、经济学理论的一般构造及其微观基础 社会经济是由成千上万个变量和参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 非线性的自组织系统。所谓经济现象, 不过是这个复杂系统运行的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的某种外 在表现形式。作为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研究经济运行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根本不可能、 也没有必要对这个复杂系统中的每一个变量和参数进行分析和计算,而只能是将复杂的现实经 济系统投射到一个既便于理论

10、研究、又能恰当反映系统基本特征的分析空间上,去构筑经济学 理论及其模型。因此,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是在某个特定的分析空间中研究 ?30? 中国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4 期 ? ? ? T.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Revolu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K. J. Arrow,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and Social Knowledge, A 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 (2), May, 1994. A.

11、 Greif, Comments on N. Crafts ?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Development?.In Meier and Stiglitz (eds. ), Frontier of Develop ment Economics: the Future in Perspect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经济现象, 揭示经济运行规律。需要明确的是, 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属于本体论范畴,而分析 空间和经济理论则属于认识论范畴。 由于现实的经济系统是分层的,既有整体的宏观国民经济, 也有局部的部门经济、产业经 济

12、及区域经济等, 更有微观的企业经济、家户经济等,与此相应,映射到特定分析空间中的经 济学事实是分层的,因而研究经济学事实的经济学理论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从根本上说,社会 经济系统的运行及其外在表现 ? 经济现象,都是由微观层次上的人的经济行为决定的。每一 个经济主体的行为,虽然有着各种不同的动机,但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却是一个普遍的、持 久的动机。所以, 一般认为,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研究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人 类在生产、消费、交换等经济活动中的理性行为,探讨人在利益动机的驱使下,如何在特定的 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使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经济系统走向某种均衡状态。从 这个意义

13、上说,任何经济学理论,即使是那些不直接研究微观主体行为的经济学理论,都必须 以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以及由此形成的系统均衡为基础。换句话说,微观经济理论是 任何一种经济学理论都必备的基础。 这种观点的确有点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色彩。但是,这绝对不是要贬低社会因素以及个体之 间的社会互动对微观个体行为的影响。在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中,解释微观个体行为之所以居于 优先地位或基础地位是要强调,虽然个体的目标及偏好、信仰等行为动机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 响,但是, 社会环境因素或社会变量只有通过个体行为才能发挥作用?, 正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 作用。所以,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认为, 在研究经

14、济问题的过程中, 虽 然那些不与特定个体行为密切相关的社会变量十分重要,但是,我们在评判某种经济学理论是 否合理、是否应该接受时, 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看它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释是否基于个 体行为及其反应?。任何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研究经济规律的理论,都必须对处于特定社会环境 之中, 在一定的社会变量影响下的经济主体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或在逻辑上与对经济主体行 为的合理解释一致。 其实,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 就是把社会经济活 动归结为追求自身利益的单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其理论分析的视野聚焦于微观市场: 着重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理性选择行为,研究他们

15、在消费、生产、交换等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 系以及由此构成的市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在经典的经济学分析中,即使考察一个社会的全部 经济活动, 比如, 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仍然是立足于单个经济主体的理性行为来分析 问题。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对价格和交换的研究,证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最终将出清市场 ( 均衡) 。基于自身利益而分散决策的个体,在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达到互利;单个产品市场 或单个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供求均衡及其变动,通过价格信息的传导而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导致 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均衡。而且,由完备的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所形成的市场均衡结果,恰好符 合帕累托最优。 西方世界 20 世纪 30 年

16、代初的经济危机, 在客观上促使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从微观市场经 济扩展到宏观经济层面,并形成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支? ? 宏观经济学。 不过, 尽管宏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与研究经济个体行为及单一产品 ?31? 寻求发展理论的微观基础 ? ? P. Bardhan 从 60 年代末至70年代末则以新古典主义为主导思想。 从理论的微观基础这个视角看,我们认为,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是一种 ? 无根? 的经济学, 而 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则把 ? 根? 寄生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那里,? 寻根? 的结果是把发展经济 学变成一种依附性的应用学科, 从根本上迷失了自己的理论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面对政治独立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实践的理论要求,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们从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完善、极度贫困、资本极度匮乏的实际情况出发, 着眼于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失衡、部门刚性、供给与需求缺乏弹性,以及经济主体的非新古典主 义理性行为方式, 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宏大的结构变革 ( 不仅仅是边际调整) 是其 不完善的市场体系所不可能胜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