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指导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0974845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指导(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2015-2016-1) Ivan 2015.12.17一、基本概念1、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BCD)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B论证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C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

2、级专政D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CD)A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B提出了人类社会史就是阶级斗争史的学说C.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2.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物质的特性: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联系及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

3、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受到规律的支配)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1.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辩证否定的概念和实质: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4、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 因果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 对不可知论的驳斥: 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范畴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同时,又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这两种思想的引入是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以感性直观为基础,的直观的、消极被动的认识论。特点:反映具有摹写性,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会以客观事物为原

5、型,这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反映具有创造性,这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循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感性认识及理想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

6、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

7、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主观世界。主观唯心主义对真理的看法, 主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做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

8、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真理具有客观性、相对性、绝对性和具体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具体表现。相对性: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4.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主要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

9、反映的能动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102-110)、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P110-11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P115-120)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P120-124)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构成要素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这制约和影响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也称劳动

10、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内容: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非意识形态: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在阶级斗争中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学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及基础的状况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

11、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价值在哲学上的特点,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

12、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价值的特性主要有:第一,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因为人的所有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因为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第二,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的内容。第三,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

13、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第四,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维性和全面性。4.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价值的形成, 商品的共性、本质属性。是指凝结在商品中人类无差异的一般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劳动交换关系)。商品的交换形式上是物与物的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商品的二因素:价值(社会属性)和使用价值(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的存在是价值存在的前提条件(有用

14、的劳动才有价值)。 价值的实现是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商品生产劳动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不是指不同的劳动,也不是指同一劳动的不同阶段)。2. 具体劳动是指从形式上,任何商品生产劳动都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具有具体性(具体劳动+自然物质构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把物的价值转值到新产品上去。3. 抽象劳动是指从内容上,任何商品生产劳动都凝结了人类无差异的一般劳动,具有抽象性。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4. 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

15、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资本的本质: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D)A、工人劳动的报酬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商品流通公式:WGW 资本流通公式:GWG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 总工作日不变,通过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形成超额剩余价值。由于超额剩余价值的存在使得所有资本家纷纷效仿,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