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检测试题实验班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74740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检测试题实验班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检测试题实验班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检测试题实验班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检测试题实验班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检测试题实验班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检测试题实验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检测试题实验班(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在这里,召开私营企业家联谊会,借此机会,我代表成都市渝中工商局、渝中区私营企业协会,祝各位领导新年快乐、工作愉快、身体健康,祝各位企业家事业兴旺河北省辛集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检测试题(实验班)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以下不属于红楼梦的别名的一项是:A、石头记 B、风月宝鉴 C、情僧录 D、镜花缘2、下列红楼梦中哪个人物不属于“金陵十二钗”(正册)?A、林黛玉 B、王熙凤 C、王夫人 D、贾元春3、人物描写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贾宝玉B、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林黛玉C、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王熙凤D、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贾

2、惜春4、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红楼梦前5回内容的是:A、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B、林黛玉焚稿断痴情C、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D、甄士隐梦幻识通灵5、下列红楼梦中人物出身或人物关系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中,贾母和史湘云都来自史家,王夫人和王熙凤都来自王家。B、贾赦和贾政都来自荣国府,是亲兄弟;贾元春和贾宝玉都是王夫人所生。C、贾惜春和贾探春不是一母所生,王熙凤和平儿都嫁给了贾琏。D、贾珍、贾宝玉、贾蓉是同一辈分,贾政是林黛玉的亲舅舅。6、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他创作的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B、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3、之一,他创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祝福选自彷徨。C、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他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代表作还有太阳照样上升、百年孤独、丧钟为谁而鸣等。D、“四大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作品分别为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明代吴承恩西游记。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程颐、程颢、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B、儒家的经典著作为“四书五经”,其中“四书”分别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分别为诗、书、礼、易、春秋。C、“敕造宁国府”的匾额和“待漏随朝墨龙大画”都彰显着贾府的地位和气

4、派,祝福中关于四叔书房的描写有助于塑造鲁四老爷这一封建卫道士的形象。D、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是一个古巴老渔民桑地亚哥,他是海明威着力塑造的一个“硬汉”形象,他历尽辛苦捕捉到的一条大鲨鱼,最终被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8、下列关于祝福中的人物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顺着眼,脸色青黄,两颊上失去了血色。 祥林嫂初到鲁镇B、脸上如同木刻似的,只有眼珠间或一轮。 祥林嫂沦为乞丐C、“祥林嫂,你实在不划算。” 柳妈对祥林嫂说的话D、“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 四叔骂祥林嫂的话9、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伺c候 便bin宜 洗漱sh 笑靥yB、朱拓tu 监jin生 执拗ni 间jin或C

5、、臭xi迹 炮po烙 吞噬sh 敛声屏bng气D、寒喧xun 赝yn品 新正zhng 万马齐喑yn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祝福中,我虽然早已不是少不更事的年轻人,但是对祥林嫂的问题却作了含糊的回答。B、像祥林嫂这样连遭不幸、孑然一身的贫困妇女,是多么需要别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啊。C、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封建宗法势力的吃人实质,在祝福这篇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D、小说中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女人,居然在儿子死后把儿媳卖到深山野墺里赚钱。1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A、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B、“你放着吧!

6、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C、“就是”她放低了声音说,“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D、“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

7、权益和合理要求。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外,汽车本身的状况好坏,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B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D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

8、鸟雀、鹦鹉、画眉等。B、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C、由于王熙凤出生于身份高贵而人际关系复杂的大家庭,且自幼被当做男孩子教养,因此接触广泛,见识丰富,性格泼辣。D、贾母所住的正房大院,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空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的气派。15、下列选项中,语意更加连贯的一项是: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她一手提着一个竹篮,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态生两靥之愁。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娇袭一身之病。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

9、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你尽可把他打败,可就是消灭不掉他。A、 B、 C、 D、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文化上最大的发明贡献不是“四大”,而是“五大”,此“五大”者何?即“四大”之外还要加一个毛笔。_。_,_。_。_。_。中国文化的精神面貌,表现于毛笔,其发展又取决于毛笔。汉字形态与本质永远是毛笔的子孙后代。字的形态、结体、书写方法,使用功能、艺术效果,都不会是如此这般这是很难“唯物”的真理,没有任何玄虚与偶然可言这样说,势必会引起不少人的质疑,不能接受,或者干脆不以为然,表示反对如果没有毛笔,不仅仅中国艺术不会是这个样

10、子的,就连整个中国文化的精神面貌也要大大不同他们忘了,没有毛笔,莫说绘画,就连汉字也无法发展到今天的状况这就决定了书卷、本册、档记、简札、匾额、对联、文件,各式文献形态,都是在那大前提下,随之而产生形成的A. B.C. D.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生命像一江春水,_。_,_,_,_,_,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享受着它所遭遇的一切。它聚集起许多细流它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它的前身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冲倒了层沙积土合成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它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A. B.C. D.18、下列选项中,和例句的句式一致的一项是:例句:铸以为金人十二A、輮以为轮,其曲中规。B

1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不拘于时,学于余。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9、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0、下列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时七夕笑牵牛。 用典,牛郎织女的传说B、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典,庄周梦蝶的故事C、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唐代官职低的服色D、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木,秋天叶子飘落的树木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

12、似吾乡。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2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13、。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阅读下面文言文,并按要求回答问题:问说(节选) 清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