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74704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在这里,召开私营企业家联谊会,借此机会,我代表成都市渝中工商局、渝中区私营企业协会,祝各位领导新年快乐、工作愉快、身体健康,祝各位企业家事业兴旺内蒙古集宁市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卷 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45分)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 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

2、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我们今人,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浑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

3、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

4、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

5、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1、下列不属于“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A.戎狄族群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B.戎狄族群为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作出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 C.戎狄族群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边缘地带的主角。 D.戎狄族群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中,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 B.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

6、然环境的不同。 C.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 D.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戎狄创造性地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 B.戎狄的兴起与畜牧业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C.华夏士大夫历来低视戎狄,在撰写的史书中对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评价。所以,有关戎狄侵犯抢掠的说法应纠正。 D.迫于环境的变化,戎狄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

7、,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父,生而不慧,为秘书郎,蚤亡。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谓亲知曰:“我乃生,那得生灵运!” 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从叔混特知爱之。袭封康乐公,食邑二千户。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为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成称谢康乐也。抚军将军刘毅镇姑孰,以为记室参军。毅镇江陵,又以为卫军从事中郎。毅伏诛,高祖版为太尉参军,入为秘书丞,坐事免。 高祖伐长安,骠骑将军道怜居守,版为谘议参军,转中

8、书侍郎,又为世子中军谘议、黄门侍郎。奉使慰劳高祖于彭城,作撰征赋。 宋既立,仍除宋国黄门侍郎,迁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坐辄杀门生,免官。高祖受命,降公爵为侯,食邑五百户。起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在郡一载,称疾去职。从弟晦、曜、弘微等并与书止之,不从。 灵运父祖并葬始宁

9、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关。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放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宋书列传二十七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秘书郎,蚤亡 蚤:通“早”B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 异:以为异C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逮:赶得上D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 致:达到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谢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的一组是(3分) 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 既不见知,常怀愤愤 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

10、嘉太守 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谢灵运祖父声名显赫,父亲资质平平,谢灵运却早年聪颖异常,深得祖父和堂叔的喜爱。B谢灵运承袭康乐公这一爵位,后被高祖任命为太尉参军,在该任上因擅杀门生而被免除职务。C谢灵运因非议诋毁执政的大臣,被外放为永嘉太守,任职一年即称病弃官,堂弟们 劝阻亦不听从。D谢灵运移居会稽,居所依山傍水,景色幽美,他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情山水游乐其间。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 (5分) (2)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

11、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 (5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注释: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泛泛: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无所归依的样子。轻肥:即轻裘肥马,比喻富贵。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自轻肥,有神意自得的意思。8、诗歌的首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 9、请从诗歌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尾联。(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诗句是 , 。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乐曲的低沉渐至断绝像被冰冻凝结似的,这两句诗是 , 。 (3)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诗句“ , 。”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乙 选考题(25分)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请务必在答题纸上将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方框内打勾。如果不选或多选,则按所做第一题评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3、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茶 仙 刘树江六爷要走了。六爷闭着眼,气若游丝,仿佛风中的破油灯随时可能灭掉。家人问六爷有什么愿想,六爷不吭声。邻居回家找个菜团子,六爷不张口,只是下意识地舔了舔嘴唇。别人不明白,儿子知道,六爷是想喝杯茶。吃的都没着落,到哪里去弄茶呢?茶曾经是六爷的早课。每天早上,六爷天不明就起来,洒扫庭院,收拾利落,又去村边水井挑来第一桶水,然后用平时攒的硬柴,把水烧到滚开,把壶烫了,茶泡上,坐那,眼睛半睁半闭地品味。那浓浓的香气醉人心脾,六爷笑得那么醉心。经过茶水的滋润,一天下来,六爷眉眼间说不出的精神,仿佛每个毛孔都透着舒服,精气神那叫一个足。 六爷喝茶的讲究,在村里出了名,十里八乡能挂上号。据说早年六爷曾在南方一个茶肆当伙计,学了一套茶经。在那期间,还进火海救了一家人的命,那家主人听说他是茶楼的伙计,二话没说,就把家传的茶具送给了他。那套茶具,据说是景德镇的瓷。问及细节,六爷总是闭口不言。六爷以茶论道,以茶交友,每天都要给壶里加满茶水,说是养壶。曾有人出高价要买,六爷坚决不卖。六爷在茶上做足了功夫。喝茶的器具从不让人动,请谁坐下品一口,那是天大的面子。不管五冬六夏,六爷总要用从井里新挑来的第一桶水,用陶制泥壶烧水,烧火的柴禾也有讲究,要硬,就是要用那有硬度的结实的干柴,绝不能用麦秸、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