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选择、判断)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0974541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选择、判断)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选择、判断)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选择、判断)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选择、判断)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选择、判断)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选择、判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选择、判断)(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选择、判断)第一章 绪论1.土地经济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20年代)2.17世纪末,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第一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对级差地租、土地价格等作了初步的阐述。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人口理论)和(土地肥力理论)以及(地租地价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土地经济学的核心部分。4.列宁的(土地国有化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土地经济理论。5.直到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6.基本的经济学问题: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利用结构如何生产时间、地点、投入为谁生产权益分

2、配、市场流转7.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活动中的(人与土地的经济规律)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8.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生产要素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具有概括性、综合性的理论的理论学科、具有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双重属性。9.教学目标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土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和阐明一定地域空间的人地关系,找出客观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制定科学的、正确的土地政策,来指导土地合理利用与分配的具体实践。10.土地的特性分为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自然特性有(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和(功能永久性)经济特性有(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和(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第二章 供给理论与土地的供给和需求1.一种产品的供给量取决于一系列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有关产品价格)(预期价格)(生产成本)和(自身条件)。2.供给量与价格成正向变动,这就是(供给法则)。3.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取决于一系列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预期价格)(家庭收入)(个人偏好)和(时间变化)。4.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质量等。5.土地数量的供不应求是绝对的,因此,从长期看,土地价格的上升是必然趋势。6.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一多三少)一是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少;二是土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三是可利用的后备资源不足。7

4、.保护耕地的必要性:一是食物安全二是耕地的公共自然福利功能三是防止城镇的无序扩张四是生态环境伦理的需求8.耕地资源供求关系及其调控我国的耕地资源禀赋状况:除“一多三少”之外,还有:区域分布不均衡,水土资源匹配错位;利用方式粗放。我国耕地资源的禀赋状况:人口增加、城市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农业内部结构调整9.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没有考虑区域差异性、重数量平衡轻质量平衡、不重视生态环境、缺乏可行性10.国外保护耕地的经验:一是减免各种税费;二是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公共投资,降低生产成本。11.耕地保护的启示:加快产权制度建设;重视非生产功能;激励保护行为;完善规划;延长产业链。第三章 土地报酬

5、规律与土地集约、规模利用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中,在一定时期内技术水平不变这一前提是成立的。由于报酬还受到成本、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报酬和产量的变化并不完全相同。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土地投入强度单位土地固定资产投资平均额、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土地使用强度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城市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土地经济效益单位土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单位土地工业产值、单位土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面积财政收入3.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因素:人口、产出-收入水平、资本丰裕程度、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技术效率、土地管理政策4.如果所有投入超过一倍时产量增加超过一倍,生产过程存在规模经济。5.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

6、经营规模的选择或改变而引起经济效益的增减变化。6.土地利用规模是反映(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指标。7.城市土地利用规模问题主要表现在合理利用(城市规模)和(城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用地规模)上。8农地经营规模扩大的阻力: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现存土地制度局限;绝对平均,土地细碎化;合理流转机制尚未建立;薄弱的农村社保。9.扩大农地规模的对策:制定合适的农地政策、尊重农户意愿推进、围绕经营主体培育、考虑地区性、动态性、适应性。10.家庭农场的特点具备一定的规模;以家庭劳动力为主;稳定性强;工商注册、农业企业,不是一般自然人。第四章 区位论与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1.资源配置分为期间配置、区间配置和产业间配置

7、。2.资源区间配置有三个层次:国家总体布局;地方内部资源利用布局;微观生产地点和企业的布局。3.区位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位置、场所),其二是(定位、布局)4.区位就是(自然的位置)加上(人为的选择)。5.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20至30年代,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农经学家屠能发表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发表工业区位论。至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Christaller)提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地理论)。德国经济学家(Losch)的理论被后人称为市场区位论。6屠能的孤立国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而且依赖于经济状况和

8、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产品消费地的状况。基本经济分析为:利润=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输成本)7.屠能圈层次第一圈:种植园艺作物、饲养奶牛第二圈:生产蔬菜、水果、牛奶第三圈:谷物第四圈:放牧区8.Robert Sinclair于(1964)年提出了“逆屠能圈”。9.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指出促使工业聚集的因素是(运输成本)(劳动成本)和(集聚)。10.运输成本原料指数(物质指数)=稀有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原料指数1的,靠近消费区;原料指数=1,可选择在任何一点;原料指数1的,靠近原料产区。11.劳动力成本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可导致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位变形。(第一次)12.集聚因素

9、集聚因素形成的集聚经济效益可以导致以运费和劳动力确定的工业区位变形。(第二次)13.Christaller和Losch城市区位论指出要有效组织生产与流通,必须要组织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域网络体系。(六边形城市空间分布模型)14.全球区位论背景: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崛起和信息技术革命实质: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产物和动力:跨国公司15.科技进步对于传统区位的挑战:自然因子的作用退居次要位置;交通的作用仍然很重要,但是部分被通讯网络取代;劳动力的作用大大降低;靠近市场的必要性降低。传统区位对于实物形态考虑较多,对于非实物资源研究不足。16.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时间:2010年12月21

10、日内容: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主体功能区分类及其功能:被开发方式 被开发内容 主体功能 其他功能优化开发区域 城市化地区 提供工业品 提供农产品重点开发区域 和服务产品 和生态产品限制开发区域 农产品主产区 提供农产品 提供生态产 品和服务产品及工业品禁止开发区域 重点生态功能区 提供生态产品 提供农产品和服务产品及工业品17我国国土空间三大战略布局:以陆桥通道、长江沿岸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为纵轴,推进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大城市群建设,推进哈长、江淮、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北部湾、成渝、关中-

11、天水等地区重点开发。“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布局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的生态安全战略布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18.开发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多、压地价、浪费、失地农民第五章 土地制度概论1.制度经济学诞生于19世纪末,其公认创始人为(凡勃伦)、(康芒斯)。其中,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被认为是制度经济学开山之作。2.制度经济学分为新旧两个学派,分野点是(方法论),新制度经济学遵循(个体主义)的方法论,旧制度经济学遵循(整体主义)的方法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是(科斯)和(诺

12、思)。3.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新制度经济学:产权和交易费用。当合作效果相同时,采取交易费用较低的合约形式,交易费用为正,制度是重要的。4.关于制度的解释康芒斯认为制度是限制、解放和扩张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科斯指出制度是一系列关于产权安排、调整的规则。诺思认为,制度是一些列被制定出来规则、守法程序、行为道德伦理规范。5.从人与人相互关系来看,更多表现为(契约)。制度有(习惯)(规则)(契约)三个方面的含义。规则是协调利益冲突的,是一种规范;契约更强调合作,双方达成协议。制度的功能:保障、激励 6.诺思区分了制度变迁的(渐进性)方式改革和(革命性)方式改革,强调(渐进性)方式改革是制度变迁的中主要方

13、式。7.根据内容不同,土地制度可分为(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土地经营制度、土地开发制度、土地保护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产权制度),有时候被等同于狭义的土地制度。8.土地产权制度是指构建(土地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的制度安排。9.土地产权体系构成图土地产权包括物权和债权,物权包括自物权和他物权。自物权为土地所有权,他物权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有地上权、地役权、永佃权、发展权、使用权(广义),担保物权为抵押权。债权则包括土地使用权(广义)和租赁权。10.地上权人的义务是:享受土地的便利须经善良管理人的责任,向土地所有人支付租金;负担地上建筑物的修缮、管理费用及

14、缴纳税负等。11.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第六章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1.建国以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土地改革时期(1949.10-1952.12)土地农户所有、农户经营农业合作化时期(1953.1-1957.12)土地农户所有、集体经营人民公社时期(1958.1-1978.12)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1979年-)土地集体所有、农户经营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绩效分析:从经济角度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原了农业家庭生产最优的经营特性,适应了农业产业特征的本质规定,有效克服了农业的外部性,增加了努力供给程度,劳动监督

15、成本为零。3.现存农村土地制度缺陷:(1)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2)承包经营权缺乏法律保障;(3)土地平均化和超小规模经营影响效益和农民收入提高。4.农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土地制度变迁因(客观条件变化)而起,以(外部利润内部化)而终。5.现行制度安排存在的外部利润:无法取得可观的规模收益;无法获取社会分工带来的益处;农民难以形成稳定心理预期;土地资源难以得到最佳配置。6.引致一国工业化初期新的土地所有制的主导因素是(政治因素),而引致一国工业化初期新的土地使用制度的主导因素是(资源因素)。第七章 我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1.我国现行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格局。一级市场:出让、租赁、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