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学前考试 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69692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学期学前考试 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学前考试 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学前考试 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学前考试 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学前考试 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学期学前考试 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学期学前考试 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在这里,召开私营企业家联谊会,借此机会,我代表成都市渝中工商局、渝中区私营企业协会,祝各位领导新年快乐、工作愉快、身体健康,祝各位企业家事业兴旺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学前考试历史 试卷(考试时间:50分钟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1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军机处会对皇权造成危害2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

2、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A世袭制度 B察举制度C九品正中制 D科举制度3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4鼎(下图)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B当时人们更迷信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D青铜铸造业

3、发达5雅典公民帕帕迪在参加无数次抽签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抽中了黄豆而不是黑豆,他成为民众法庭6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这一现象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A任期制 B代议制C任人唯贤 D轮番而治6公元前445午,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法律体系 B稳定社会秩序C保障平民利益 D维护帝国统治7“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

4、与平衡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8在美国,“当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制度不满时,我们可以搬到别的州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脚投票的权利”。所以在这样一个意义上,它也是一种“自由的保障”。上述材料提到的制度是A联邦制 B共和制C分权制 D邦联制9近代西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在不断演变。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美国在18851889年间,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A政府权力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

5、控权D议会是国家最高的立法机构10国民党将领薛岳被誉为“百战名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大规模歼敌的战绩大部分是由他获得的。可在后来的国共战争中,他却被解放军一败再败。这说明了A抗战中国民党军队的英勇B民心所背的战争没有出路C内战中国民党军队的厌战D解放军的战斗力空前强大11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A BC D12“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

6、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A国民党反袁斗争的胜利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C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13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该誓词主要表明了孙中山A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B任职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C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D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14“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

7、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主要是由于A北伐战争消灭了中东部的北洋军阀B长征战略转移传播了革命的火种C日本侵华刺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D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统一的基础15大公报对重庆谈判报道:“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当时许多“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盼望A毛蒋两人消除隔阂,共同抗日B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C共产党与国民党轮流执政D国共两党和平协商,创建联合政府16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

8、了找到了中国的实际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C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奋斗目标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17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18有人认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一个整体进程,十月革命不过是这一革命进程的最高潮。”这种认识A主张十月革命开始于1917年3月B否定了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C严

9、重地贬低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D主张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19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属于A突发性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B自觉性的武装斗争和经济斗争C有纲领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D有准备的武装斗争和经济斗争202011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2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211982年发行的我国宪法大全套,是新中国邮票的精品之一。其中该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禁止非法搜查或者

10、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下列表述中正确的选项是A它强调保护公民财产以及人身权利B村民自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C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D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22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竿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应怎样解释才正确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冯清明破

11、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A BC D23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海峡两岸实现直接“三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ABCD24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为两岸关系定调,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些大政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A必须坚持“九二共识”B海协、海基会的沟通C两岸三通的扩大D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25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

12、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的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26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反映出此时中国外交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缺乏

13、明确的指导方针C坚持原则性的同时更有务实性D陷入极端的困难时期27有学者曾这样评价美国前领导人的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材料中的“外交思想”A可能出自杜鲁门总统B有利于改善美国自身的国际处境C意味着冷战政策结束D激化了美国与西欧、日本的矛盾28“北欧平衡”是指冷战时期的北欧地区以执行武装中立的瑞典为中轴,分别存在受苏联影响和支配的芬兰(保持主权独立且不与西方结盟),及加入北约的挪威、丹麦和冰岛(三国承诺不会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北欧平衡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北欧平衡”理解正确的是A是美苏冷战政策的恶果B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C是苏联国力衰弱的表现D客观上推动了冷战升级29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曾对某事件发表评论时说:“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他所评论的是A苏联成立“华约”组织B苏联在核力量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