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9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苏教版必修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962867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9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苏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2019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9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苏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2019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9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苏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2019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9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苏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2019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9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苏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9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苏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9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苏教版必修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九)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1下列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B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表明了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C艾弗里在含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型细菌的DNA,R型细菌全部转化成S型细菌D赫尔希、蔡斯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离心后的上清液中检测不到放射性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A正确;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表明了S型细菌中的某种活性物质促进R型细菌的转化,即存在转化因子,并没有证明是DNA,B错误;

2、艾弗里在含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型细菌的DNA,有一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而不是全部,C错误;赫尔希、蔡斯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离心后的上清液中检测到少量的放射性,原因可能是少量的细菌破裂,噬菌体释放,噬菌体重量较轻,出现在上清液中,D错误。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A用S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B用杀死的S型细菌与无毒的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的含量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细菌D将S型细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细

3、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D当把S型细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后,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发生转化,出现S型细菌,而加入其他因子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如加入蛋白质)不发生转化,即不出现S型细菌。3下列有关核酸与遗传物质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导学号:01632121】A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B有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C在真核生物中,DNA和RNA都是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真核生物中都有DNA和RNA,RNA是DNA控制合成的,DNA是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

4、传物质是RNA,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4生物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B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若b中含有放射性,说明与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Db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C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以离心后,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A正确;由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又没有标记DNA,所以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经搅拌后与细菌分开,所以若b中含有放射性,说明搅拌不充分,C错误;过程中

5、搅拌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若该过程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上,并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含较高的放射性,若搅拌充分,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较低,D正确。5如果用3H、14C、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A可在外壳中找到3H、14C、35SB可在DNA中找到32P、14C、3HC可在外壳中找到14C、35SD可在DNA中找到14C、32P、35SB3H、14C均可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而32P只标记噬菌体的DNA,35S只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在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外

6、壳没有进入细菌细胞,只有DNA分子进入细菌细胞,并利用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合成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所以产生的子代噬菌体DNA分子上有3H、14C、32P,没有35S。6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下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导学号:01632122】“杂合”噬菌体的组成实验预期结果预期结果序号子代表现型甲的DNA乙的蛋白质1与甲种一致2与乙种一致乙的DNA甲的蛋白质3与甲种一致4与乙种一致A1、3B1、4C2、3 D2、4B由题可知,两种噬菌体均为DNA病毒,即DNA决定了病毒

7、的遗传性状。甲的DNA乙的蛋白质组成“杂合”噬菌体,“杂合”噬菌体的子代表现型与甲种一致;乙的DNA甲的蛋白质组成“杂合”噬菌体,“杂合”噬菌体的子代表现型与乙种一致。7如图是某种高等植物的病原体的遗传过程实验,实验表明这种病原体 ()A寄生于细胞内,通过RNA遗传B寄生于细胞间,通过蛋白质遗传C寄生于细胞内,通过蛋白质遗传D寄生于细胞间,通过RNA遗传A该病原体为RNA病毒,该病毒必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繁殖,且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8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

8、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和多糖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转化。这一现象说明了()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细胞中DNA是遗传物质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R型细菌的DNA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A BC DC题干描述了艾弗里实验的过程,这一实验通过对照证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控制其性状,而蛋白质和多糖等不是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但本实验并未证明R型细菌的遗传物质是什么。9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有两次DNA的沉淀析出,其依据的原理是() 【导学号:01632123】DNA在物质的量浓度为

9、0.14 mol/L的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最低DNA在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中能沉淀析出A两次都是B第一次是,第二次是C两次都是D第一次是,第二次是B第一次利用DNA、蛋白质在0.14 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可将DNA析出;第二次利用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能使DNA沉淀析出,而脂溶性杂质溶解,故可利用此方法进一步提纯DNA。10肺炎双球菌有许多类型,有荚膜的具有毒性,能引起人或动物患肺炎或败血病;无荚膜的不具有毒性,不能引起人或动物患病。如图所示为1944年美国学者艾弗里和他的同事所做的细菌转化实验。请回答:(1)实验A,老鼠患败血病死亡。以后各实验中,老

10、鼠的存活情况分别为:B_;C_;D_;E_。(2)不致病的肺炎双球菌接受了_,使它的遗传特性发生了改变。(3)肺炎双球菌的毒性由荚膜物质引起,荚膜物质是一种毒蛋白,这说明蛋白质的合成由_控制。(4)这个实验说明_。解析因为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无毒性,有荚膜的具有毒性,所以单独处理,前者存活,后者死亡。煮沸有毒性的细菌,蛋白质变性,毒性消失,而DNA结构稳定性强,加热没有变性,所以与无毒菌混合在老鼠体内发生DNA整合而控制有毒蛋白的合成,导致小鼠死亡。答案(1)存活存活死亡存活(2)致病肺炎双球菌的DNA(3)DNA(4)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11下图是“DNA粗提取与鉴定”相关实验

11、步骤,请据图分析回答:(1)鸡血细胞是进行该实验较好的实验材料,这是因为鸡血细胞核中_,材料易得,以及鸡血细胞极易_。从鸡血细胞中释放出核物质的处理方法是_。(2)图a表示释放核物质后进行过滤的过程,过滤后取_进行下一步实验。(3)图b表示的相关操作过程中,加入2 mol/L NaCl溶液的作用是_。(4)图c表示在滤液中加入冷却的95%的乙醇溶液,其目的是_。解析(1)鸡血细胞核中DNA含量高,让鸡血细胞在蒸馏水中吸水涨破可释放出核物质。(2)a过程的过滤滤出鸡血红细胞膜等,核物质含在滤液中。(3)在2 mol/L的NaCl溶液中DNA溶解,蛋白质析出。(4)冷却的95%的乙醇溶液可让DNA

12、析出。答案(1)DNA含量丰富吸水涨破向鸡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并搅拌(2)滤液(3)溶解DNA分子(4)提取杂质更少的DNA(或去除脂溶性杂质)12下图为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01632124】(1)根据上述实验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锥形瓶中的培养液用来培养_,其内的营养成分中是否含有32P?_。(2)对下列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进行分析:测定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有部分噬菌体_,仍存在于_。若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也有放射性,最可能的

13、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_。(3)请你设计一个给T2噬菌体标记上32P的实验:配制适合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_,作为合成DNA的原料;_;在培养液中提取出所需要的T2噬菌体,其体内的_被标记上32P。解析(1)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用于培养大肠杆菌,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锥形瓶内的营养成分中不能含有32P。(2)若培养时间较短,可能有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而存在于培养液中;若培养时间过长,大肠杆菌可能会裂解,释放出增殖的噬菌体。(3)要给T2噬菌体标记上32P,首先要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让噬菌体侵染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从而得到被32P标记的噬菌体。答案(1)大肠杆菌不含有(2)没有侵入大肠杆菌培养液中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3)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在培养基中接种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接种T2噬菌体,继续进行培养DNA冲A挑战练13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下图所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