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 3_2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61580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上册 3_2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3_2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3_2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3_2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3_2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地理上册 3_2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上册 3_2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在这里,召开私营企业家联谊会,借此机会,我代表成都市渝中工商局、渝中区私营企业协会,祝各位领导新年快乐、工作愉快、身体健康,祝各位企业家事业兴旺中国的土地资源主备课二次备课【课 标】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依据课标要求,本章遵循“认识资源-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编写主线,以水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位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教育。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人多地少”、“类型齐全”、“区域差异明显”和“珍

2、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四部分内容。【学情分析】 “土地资源”对于大多数城里学生来说,这个概念很模糊,和他们的生活完全没有联系。本节教学内容知识性强,不易理解,比较枯燥;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位置,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农业的学习,因此,课堂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教学目标】1、运用图表数据,说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比重大小。3、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4、了解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教学重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比重。2、我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教学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区域

3、差异【教学方法】1、联系我国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土地类型的分布。2、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视频导入视频格尔木特大沙尘暴设问:师: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所有有风的地方都会发生,在我国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的西北地区反复出现,说明当地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问题,我国其他地区土地资源状况怎样?在开发利用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土地资源。观看视频,思考问题1、你认为格尔木出现沙尘暴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是是什么2、这种现象反映出什么问题?学习新课一、人多地少1、提出问题,引导学

4、生了解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1、阅读教材P66大字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1)说一说土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2)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几位?人均土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多少?(3)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少的原因是什么?过渡我国土地资源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类型齐全学习新课二、类型齐全1、出示“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P67-68大字内容,了解我国土地类型及其构成特点。结论:耕地:比重偏小,数量有限林地:比重偏小,覆盖率低草地:比重大,居世界前列难以利用土地:比重较大1、读“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思考以下问题(1)我国有哪几种土地类型?面积最大的是?比重较小的是?(2)我国土地类型齐全,这对

5、于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3)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所占比重怎样?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过渡我国土地类型齐全,那么,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都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空间分布上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差异。学习新课三、区域差异明显1、出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中国耕地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耕地的分布特点及自然原因。结论:空间分布: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及低缓的丘陵。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属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2、出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中国林地

6、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林地的分布特点及自然原因。结论:空间分布:我国东北、东南、西南地区的山地和丘陵地带。自然原因:季风气候区内降水较多的、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3、出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中国操地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草地的分布特点及自然原因。结论:空间分布: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西部内陆地区自然原因: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的高原山地。(以上内容,边归纳、边板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1、读“中国耕地分布图”,结合“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探究下列问题:(1)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2)我国耕地

7、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3)归纳我国耕地的空间分布特点。(4)我国耕地分布在这些地区的自然原因是什么?2、读“中国林地分布图”,结合“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探究下列问题:(1)读图说出我国林地的主要分布地区?(2)结合中国地形图,说一说我国东北、西南林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3)我国东南林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4)我国东北、西南林地与东南林地有什么显著不同?(5)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6)我国林地分布区共同的自然条件是什么?3、读“中国草地分布图”,结合“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探究下列问题:

8、(1)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省区?(2)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3)试着归纳我国草地的空间分布特点。(4)我国草地分布区共同的自然条件是什么?过渡我们探究了我国我国土地类型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那么,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或土地生产力有没有差别呢?下面我们从热量、水分、光照等角度来探究我国土地资源质量的区域差异。学习新课4、出示下表,学生自主完成表格内容,最后由教师点评归纳。地区自然条件主要土地类型土地生产力东部季风区南方多丘陵、山地,气候湿热多雨,以水田为主耕地、林地高北方平原广阔,降水偏少,气温偏低,以旱地为主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草地、荒

9、漠较低青藏高原区光照充足,但高而寒冷草地、荒漠较低教师补充:土地质量指的是土地的好坏程度。土地生产力一般指的是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土地质量决定着土地生产能力,土地生产力是鉴定土地质量的标准之一。过渡 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往往导致了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学习新课四、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阅读教材,完成下表,教师点评、归纳土地类型存在问题相应措施土地国策耕地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乱占耕地现象十分严重,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切实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生产力水平,适当开垦荒地,提

10、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稳定耕地总量。(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2)切实保护耕地林地管理与利用不够合理,滥伐森林问题严重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加快国土绿化,执行林业方针。草地靠天养畜,超载放牧或弃牧毁草开荒,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草地生产力大幅下降。在牧区要确定合理的载畜量,或划区轮牧,设法保持草地生产力。整理小结出示保护土地资源的宣传画或漫画土地是立国之本,耕地是我们的生命线,搞好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当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约( )A.12 B.13 C.14 D.1

11、52.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 )A.东北、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B.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C.华北、西北和东南地区D.东北山区、青藏高原以及西北山地3.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 )A.东部季风区 B.东部平原和丘陵地区C.西部内陆高原和山地D.半湿润地区4.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土地资源类型少,耕地、草地比重大 B.难利用土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C.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AD.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后备土地资源充足5.下列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正确的是( )A.在陡坡上开垦梯田 B.为了提高草场利用率,尽可能增加放牧牲畜数量BC.洞庭湖大面积围湖造田 D.农村新建住宅,尽可能选择荒坡地6、图中农业生产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A、耕地B、林地 C、草地D、沙漠 7、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地最适宜发展的农业是( )A、种植业 B、林业 C、水产养殖业 D、畜牧业 认真组织会员学习,及时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将新的法律和规章,传达到会员,协会编印了会员之家宣传资料共四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