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 岳麓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55472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 岳麓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在这里,召开私营企业家联谊会,借此机会,我代表成都市渝中工商局、渝中区私营企业协会,祝各位领导新年快乐、工作愉快、身体健康,祝各位企业家事业兴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1、 选择题1、“我们承认自己是对农民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是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为此,当时苏俄政府(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取消义务交售制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实行粮食税政策2、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策的不满?( )A“斯大

2、林模式” B“新经济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赫鲁晓夫改革3、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农业集体化运动4、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假的。战时共

3、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B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C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5、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该是( )A沙皇统治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 D斯大林体制时期6、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

4、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D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7、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8、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

5、了”。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前两位领导人改革的不同点是( )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B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C改革没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9、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主要表明( )A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 B苏联人民万众一心抗击侵略C斯大林模式具有很高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 D斯大林模式产生于战争环境中10、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位农民抱怨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属于你们”。这表明当时苏俄的土地所有制是( )A地主土地所有制 B国家土地所

6、有制C集体土地所有制 D农民土地所有制2、 简答题1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12.简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13.简述斯大林模式的启示?三、材料分析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原地。所有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征集中心。 列宁签署的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 材料二:为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

7、换。 前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规定各是什么经济政策?各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二者最主要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15.实现工业化是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工业化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说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基本特点。(2)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突出特点?(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为实现工业化采取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出现了什么失误?(4)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8、设的今天,两种工业化道路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16.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

9、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四: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10、(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5)材料二、三、四,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及本质区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答案一、选择题 1、D 2、C 3、C 4、A 5、D 6、D 7、A 8、B 9、C 10、D二、简答题1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实行企业国有制 商业:实行配给制 12.简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农业:实行粮食税; 工业:允许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11、; 商业:恢复商品买卖(特点) 13.简述斯大林模式的启示? (1)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 (2)要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切从国情出发; (6)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 (7)重视民主法治建设。 三、材料分析 14.材料分析(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前者是在苏俄刚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实施的。后者是在苏俄经济因长期的战争而濒于破产,许多地区农民因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而发生暴乱的情况下实施的。材料一实行余粮收集制,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材料二用固定的粮食

12、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 15.材料分析(1)时间长,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对外扩张掠夺;大力拓展海外市场。(2)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的协调发展。 (3)政策和措施: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并实施“一五” 计划;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同时进行。失误: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启示:从国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16.材料

13、分析(1)错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根源:生产关系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3)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4)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其它言之有理亦可。)(5)同:都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区别:社会制度不同(或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认真组织会员学习,及时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将新的法律和规章,传达到会员,协会编印了会员之家宣传资料共四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