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与16例常用处方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60922486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腹针疗法与16例常用处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腹针疗法与16例常用处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腹针疗法与16例常用处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腹针疗法与16例常用处方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腹针疗法与16例常用处方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腹针疗法与16例常用处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腹针疗法与16例常用处方(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腹针神龟图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原理:原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的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气血向全身输布,也是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因此其治疗内脏疾病和慢性全身疾病疗效显优势。其治疗体系为以腹部的肚脐为中心进行调控,因为人在出生前,脐带是维系生命的纽带,人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依赖于脐带的输送。腹部又是五脏六腑

2、会聚的地方,所以采取腹部穴位治疗可调整全身的经络,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特点:1. 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理论)2. 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3. 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4. 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成为腹针疗法一大特色,患者乐于接受5. 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特点治疗范围:该疗法治疗范围广,涉及病症多,过敏性鼻炎、痛风、哮喘、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高血压、糖尿病、失眠、抑郁症、耳鸣、耳聋、胆囊炎、胰腺炎、中风后遗症、黄褐斑、青春痘、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帕金森、肥胖症、阳痿、胃肠疾患、肠易激综合征、长期便秘、反复口腔溃疡、儿童假性近视、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

3、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妇科疾患、颈腰椎膝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网球肘、偏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绝大多数疼痛病症均有显著疗效。针具: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0.22mm、0.20mm、0.18mm;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基本技术: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中庭穴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

4、为8寸。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侧腹部的腋中线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腹针的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中庭穴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侧腹部的腋中线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腹针的针刺方法1、针刺手法进针时应避开神经、血管,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

5、顺序进行针刺。(1)进针准确度量,确定穴位后,采用套管针,快速弹入皮下。针刺深度:浅刺皮下;中刺脂肪层;深刺肌层。(2)行针缓慢捻转不提插1-2分钟轻捻转慢提插1-2分钟(3)出针留针30分钟后出针,出针时按照进针顺序缓慢捻转出针。禁忌症:1、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2、孕妇。3、急腹症。4、腹部肿瘤。5、针刺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患者。注意事项:1、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患者对腹针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2、饭后半小时后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应空排大、小便。3、天气寒冷时针刺完成后,要注意腹部的保暖。腹针常用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

6、和治疗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症的基本处方。二十四个穴中脘(脐上4寸),下脘(脐上2寸),水分(脐上1寸),神阙(脐中),气海(脐下1.5寸),关元(脐下3寸),中极(脐下4寸),商曲(脐上2寸,旁0.5寸),石关(脐上3寸,旁开0.5寸),阴都(脐上4寸,旁开0.5寸),气穴(脐下3寸,旁开0.5寸),滑肉门(脐上1寸,旁开2寸),天枢(脐旁2寸),外陵(脐下1寸,旁开2寸),大巨(脐下2寸,旁开2寸),水道(脐下3寸,旁开2寸),大横(脐旁4寸),气旁(脐下1.5寸,旁开0.5寸),上风湿点(脐上1.5寸,旁开2.5寸),上风湿外点(

7、脐上1寸,旁开3寸),上风湿上点(脐上2寸,旁开3寸),下风湿点(脐下1.5寸,旁开2.5寸),下风湿下点(脐下2寸,旁开3寸),下风湿内点(脐下1.5寸,旁开1.5寸。腹针常用处方1、头痛:处 方:1中脘M、2阴都S辩证加减:外感头痛:曲池(双)或十二井放血血虚头痛:气海、天枢(双)瘀血头痛:气海、关元、滑肉门(双)2、落枕处方:1中脘M、2商曲S(患)、3滑肉门M(患)辩证加减: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滑肉门(双)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商曲(双)3、肩周炎处方:1中脘M、2商曲M(健)、3滑肉门S(患)辩证加减:1.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距离略长。2.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

8、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4、网球肘处方:1中脘M、2商曲(健)M、3滑肉门(患)S、4上风湿点(患)S辩证加减:1.肘部疼痛较剧加上风湿点三角(患)2.脘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3.脘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5、腕部的狭窄性腱鞘炎:处方:1、中脘M 2、商曲M(健)3、滑肉门M(患)4、上风湿点M(患)5、上风湿外点S(患)辨证加减:1.腕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2.腕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6、颈椎病:处方:1中脘M、2关元M、3商曲S(双)、4滑肉门M(双)辩证加减:1.神经根型加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稍宽,如在

9、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2.椎动脉型加下脘上,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以此类推。3.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取穴方法参照治疗肩痛、肘痛。4.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加气穴(双)。5.耳鸣、眼花加气旁(双)。7、腰背痛处方:1中脘M、2气海D、3关元D、4大横M(双)辩证加减:1.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太乙(双)、石关(双)、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2.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3.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4.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5.劳损性:商曲(双)、四满

10、(双)、气穴(双)。6.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水道(双)。8、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1水分M、2气海D、3关元D辩证加减:1.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人中、印堂2.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气穴(双)3.以腰痛为主: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4.合并坐骨神经痛:气旁(对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5.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浅)、太乙(双)、石关(双)、风湿点(双、浅)6.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7.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8.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浅)9.劳损性:商曲(双、浅)、四满(双)、气穴(双)10.肾虚性:下风湿点(

11、双、浅)、水道(双)9、膝关节痛:处方:1滑肉门M(患侧)、2外陵M(患侧)、3气旁M(健侧)、4下风湿点S(患侧)辩证加减:1.膝关节扭挫伤:内侧损伤,下风湿内点三角(患侧),外侧损伤下风湿下点三角2.膝关节骨质增生:天地针、气外(患侧)3.膝关节炎:调脾气(大横)。10、眩晕:处方:1中脘M、2下脘M、3气海D、4关元D(引气归元)、5商曲M(双)、6气穴M(双)辩证加减:1.实证:刺激略强,或可每隔5分钟行针1次,以泻其实。2.虚证:刺激稍弱,神阙穴艾架灸。3.胃部胀满、呕吐:加梁门(右)4.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加滑肉门(双)。5.肝阳上亢与痰浊中阻:加调脾气。11、中风:处方:1中脘M

12、、2下脘M、3气海D、4关元D(引气归元)、5滑肉门S(患)、6上风湿点S(患)、7外陵S(患)、8下风湿点S(患)辩证加减:1.头痛、头晕:阴都(患)、商曲(双)2.语言不利:中脘上3.面瘫:阴都(患)、商曲(健)4.肩痛: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5.手功能障碍:上风湿上点(患)、上风湿外点(患)6.下肢无力:大巨(患)、气旁(健)7.足内翻:下风湿内点(患)、气旁(健)8.踝关节不利:下风湿下点(患)、大巨(患)9.上半身功能障碍较重:滑肉门(健)10.下半身功能障碍较重:大横(健)11.病程较久:气穴(双)12、慢性胃炎处方:1、中脘D 2、下脘D 3、气海D4、关元D 5、6、天枢

13、M(双侧)辨证加减1.消化不良:加天枢下(右侧)2.便秘:加天枢下(左侧)13、消化性溃疡处方:1、中脘D 2、下脘D 3、水分 M4、气海D 5、关元D 6、天枢M(双侧)辨证加减1.十二指肠溃疡加:梁门(右侧、中刺)2.嗳气、泛酸加:上脘(中刺)14、慢性肠炎处方:1、中脘D 2、下脘D 3、腹泻M 4、关元D 5、天枢(双侧)M加减:小腹胀痛:加大巨M(双侧)便溏、水泻:加水道M(双侧)脾胃虚寒型:加大横M(双侧),神阙温灸15、胆囊炎处方:1、中脘D 2、下脘D 3、气海D 4、关元D 5、天枢(双侧)M 6、上风湿点S(右侧)辨证加减:急性胆囊炎:加大横M(右侧)消化不良:加天枢下M(右侧)便秘:加加天枢下M(左侧)16、上呼吸道感染处方:1、中脘S 2、下脘S 3、上风湿点M(双侧)辨证加减:咽部疼痛:加下脘下S高热不退:加气海M、关元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