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课件 华东师大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21065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5.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课件 华东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课件 华东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课件 华东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课件 华东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课件 华东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课件 华东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课件 华东师大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课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1、辽的建立和统治,上京,时间:916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民族:契丹 都城:上京 统治区域:伸展到河北和山西的汉族地区,辽的统治政策:,实行“南北面官制”。北面官系统用来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衙署设在皇帝宫帐以北,由契丹人担任。南面官系统用来统治汉人,衙署设在皇帝宫帐以南,主要由汉人担任,也杂有契丹官员。,“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一国两制:,具体做法:,二北宋统一,1,陈桥兵变(960年) 2,北宋统一(979年),东京,北 宋,北 宋,北 宋,辽,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北宋的统一,一陈桥兵变,赵匡胤,涿

2、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史称宋太祖.,宋太祖(927-976),2.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二.北宋统一,材料研读,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1.重文轻武的政策,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

3、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三.宋朝的基本国策,藩镇割据 (君弱臣强) 大将专权,宋初之“弊”,防“弊”,夺其权 制其钱 收其兵,君强臣弱,强化中央集权,为了防止军队为武将所私有,根除武将专横 叛乱的根源,严令“天下营兵,纵横交互, 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以坏其凶谋。” 历代名臣奏议卷317。,使京师与外地驻军更换驻扎地点,不让禁军 将领久留一地。将士频频调换,关系疏远, 形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兵无常帅, 帅无常兵”的局面,使得将士在较短的时间 内难以形成牢固的统属关系和滋生反叛中央 的行为。,.集中军权,解除现

4、任大将的兵权,(由地方军的精壮之士编入禁军),(更戍法、内外相制),(统领权:一分为三 调兵权: 枢密院),(二)效果:,防止地方割据,防止大将专权,加强皇权,(三)弊端:,(一)措施,指挥不灵,战斗力削弱,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三.宋朝的基本国策,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1)兵权,防范武将拥兵自重,杯酒释兵权,2.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太祖、太宗对文人士大夫

5、十分重视,给予很高的地位和优待,能听取他们的谏言,共同商量朝政大事。,三.宋朝的基本国策,(1)重视文人士大夫,2. 发展科举制,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三.宋朝的基本国策,宋人科举考试图,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三.宋朝的基本国策,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3)相权,在统治阶层中士大夫举足轻重,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

6、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三.宋朝的基本国策,知识拓展,重文轻武的弊端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2005年12月31日,一则消息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2003年制定的计划,在总员额250万的基础上如期裁减员额20万。而这也是中国的第10次裁军了.,北宋军

7、队人数示意图,实际的研究证明,北宋人口已经达到1亿,这比以前以为不足5000万要增加很多。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6卷),探究:为什么北宋的军队数量和其全国总人口不相对称?这种不对称性给北宋带来了什么问题?这么多的军队是不是意味着宋军的战斗力很强?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秦,汉,唐,北宋,枢密院,三司,枢密使(军事),三司使(财政),中书,参知政事(行政),趋势: 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名曰留使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一方“多以赋入自赡, 、留州,其上供殊鲜” ;北宋统一 后,根据赵普建议,“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 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 辇送京师”。由此,

8、“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 。,削除了地方割据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从根 本上解除了藩镇割据之祸患。,2.集中行政、财权、司法权,(一)中央,(二)地方,(文官做知州, 设通判),(转运使),地方财政困难,(中央派文官担任),探究: 从真宗景德年间(1004)至英宗治平年间(1064),官员共增加了将近多少倍?是何原因?如此巨多的官员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有时三五个人担 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 行政效率很低。,藩镇割据 (君弱臣强) 大将专权,宋初之“弊”,防“弊”,夺其权 制其钱 收其兵,君强臣弱,强化中央集权,发展科举制,积贫积弱,

9、新“弊”,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思考:北宋初期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带来怎样的影响?,积极:,恶果:,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国家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财政开支庞大,地方财政困难 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特点:从控制军权入手,分化事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3、弱枝强干,守

10、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4、发展科举制,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冗兵、冗官、冗费。北宋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形成了冗官局面;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抗,造成冗兵现象,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形成“积弱”的局面;冗兵、冗官和每年送给辽、西夏的银绢,形成冗费。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的局面。,北宋建国后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产生了什么影响?,增设 官僚机构,扩充军队,养兵,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斗力弱,集中 行政权,集军权,集中 财政权,养官 战争赔款,思考,积贫积弱的局面,1、加强集权,集中军权、更戍法,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积贫,2、冗兵、冗费、冗官,积弱,材料二,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20万, 真宗时增到44万,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万, 后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是这样来的。,北宋时期中国形势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