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917162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省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省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省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省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第卷 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经让读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精品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杰作的窘境。造成当前中国诗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 好诗歌是对一

2、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诗人把握现实生活既不是对当下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潜流。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杂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

3、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意追问, 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代里的精神产物,理 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民族的烙印。然而,一切伟大的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 表达。因此,好诗歌就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一个时代的民族现实生活状况的展现上,而是 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发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

4、,诸如对 真的肯定,对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 对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一个民族 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好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 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诗歌创作的口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 的平庸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 的。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更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 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选自郭国昌诗歌价值如何认定,有删改

5、) 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符合本文所论“好诗歌”标准的一项是( )(3 分) A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没有一个雕像能 比这更静默。”(金黄的稻束)诗人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和“静默”的精神内 涵。 B“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不 相信!”(回答)诗人以清醒的眼光审视,愤怒而又不失理性,强 烈渴望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 C“你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 梦。”(断章)诗人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 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 D“我是

6、空心菜爱好者/所有的土地都种上空心菜/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没有为什么/ 我就是个空心菜爱好者。”(空心菜)诗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自我生活趣味的 欣赏,形式自由,不落窠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当前中国诗歌创新激情缺乏,出现了平庸化的状态,艺术精品越来越少,缺乏真正 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艺术杰作。 B造成中国诗歌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而造成这 一标准缺失的原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 C好的诗歌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而应深度把握现实生活,作者要深入到普通民 众生活的底层,表现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

7、表象下的精神追求。 D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合理张扬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诗意追问 人类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诗人对整个人类的人性的思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世界首先是民族的,如果诗人在创作时抓住了积淀了一个 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就能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 B诗人把握现实生活,不是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也不是轻描淡写的反映当下生活的 新时尚,而是应该把握涌动的生活潮流中的内在民族精神。 C好的诗歌绝对不是离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状况而去反映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人 高一语文试题 第 2 页(共 8 页) 类共有的普遍价值

8、体现在各个民族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D白话诗歌是现当代诗歌的主流,但白话不等同日常口语,好的白话诗,其语言必经 诗人的审美加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在徐志摩的故乡张同吾 去年晚秋时节,在北方已是万木萧疏了,而在江南海宁却仍是杂花生树,层林尽染,浓浓的绿荫掩映着红顶楼房,一派幸福安详的景象。 海宁是个神奇的地方, 我曾三次登临百里长堤观潮,白光耀眼,惊涛拍岸,声如万马奔腾,状若山倾海翻。我因而理解了:是海洋文化和潮文化,在海宁人聪颖细腻的文化性格中增添了大气、潇洒与果敢,所以这里才会诞生国学大师王国维、训诂大家朱

9、起凤、语言学大家许国璋、书法大师张宗祥、佛学泰斗太虚、红学家吴世昌、金石家钱君匋、军事家蒋百里、电影艺术家史东山、诗人穆旦、作家金熹等。 海宁又是诗人徐志摩的故乡, 他以博爱精神、 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它们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间的幛幔,至今仍辐射光芒。我来到位于硖石镇的徐志摩故居,重温他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一生。 这座略带浅红的灰色楼房约600 平方米,周围是一片美丽的草坪,围绕着铁铸栅栏,是典型的花园洋房。1926 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徐父尽管反对这桩婚事,却拧不过儿子的韧性,为之修建了这座典雅的住宅。庭院和廊下均由名贵大理石铺就,一层厅堂是西式地板和吊灯,摆设着中式桌椅

10、,二层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卧室则一派西式陈设。徐志摩十分喜爱这座中西合璧的宅第,称其为“香巢”,又将他与陆小曼的起居室题名“眉轩”。每天清晨他都去买一束鲜花送给妻子,新婚燕尔娇宠之至。 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 林徽因的清纯隽美、风华绝代,陆小曼的能歌善舞、柔美娇艳,都令他奋不顾身地追求,诚如他对恩师梁启超坦言:“我之甘冒世之不韪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灵魂得以救度,生命却殁于英年,他是为赶 赴北京听林徽因讲演而在空中遇难的。一年之后他热恋的“徽徽”痛定思痛,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

11、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而唤作“眉”的小曼在多年之后有为志摩扫墓一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两位才女,前者情深意切,后者痛断肝肠。 瞻视橱柜中的种种实物和墙壁上的许多照片,眼前仿佛有朗朗新月冉冉升起。 他是“新月派”的灵魂,那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才俊,胡适、闻一多、朱湘、孙大雨、邵洵美、林徽因、陈梦家、沈从文、卞之琳等都围绕着他,如群星拱月。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由于历史的倾斜和

12、观念的偏颇,他在半个世纪中受到贬损,但其美丽的文学光焰无法遮拦。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他的诗又重暖人间。有人说他是过分西化的,殊不知他的文化之根植于中国沃土,他自书楹联“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因此他的诗才有优美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和精湛的语言。一篇篇抒情短章广受读者的喜爱,那首仅有五行的沙扬娜拉堪称短诗极品,而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更是家喻户晓,历久弥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 站在徐志摩故居的庭院,仰望湛蓝的天空,我想起他乘飞机时的感言:这座飞机带着我的灵魂飞过高山,飞过

13、大潮,飞在丛林间。我当时就望这样飞出这空气的牢笼,飞到整个宇宙里 去这隔世的玄思和遐想,已成为现实,如今有多少诗的后继者,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飞翔。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第一段景物描写,表现幸福安详的景象,烘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二段渲染氛围,为下文做铺垫,同时也表现了徐志摩聪颖、大气、潇洒、果敢的性格特点,引人入胜。 C本文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歌、人物语言,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D这篇文章看似平淡,实则娓娓道来,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运用比喻

14、、拟人、对比等手法,富有表现力。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6“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请简要阐述。(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国学大师排队一年只为看一匹马姜常红 饶宗颐,1917 年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潮州,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我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北钱南饶”和“北季南饶” 。2011 年12月

15、13日,国学大师饶宗颐被推选 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2013 年 3 月 23 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2014 年 9 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暨艺术系伟伦荣誉艺术讲座教授、 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荣休教授,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 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州的大富之家,父亲饶锷开着发行钱票的钱庄,饶家不仅富甲一方,而且家学渊源深厚。饶锷在家乡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起名“天啸楼”,藏书十余万卷。受父亲影响,饶宗颐自幼便浸泡于此,埋首在藏书的世界里。 在父亲的有意栽培下,饶宗颐迷恋读书深入骨髓,坐拥书城的他,从小就跟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不喜欢玩耍,只喜欢读书。进入学堂后,饶宗颐总感觉先生教授的知识“太肤浅” ,于是选择退学回到父亲身边。深受家学的熏陶,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文化根基,培养了超强的自学能力。 1932 年,饶锷因编撰潮州艺文志心力交瘁,积劳成疾,不幸离世,留下一份硕大的家业和一部未完成的遗作。那一年饶宗颐 15 岁,他在家业与学业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父亲去世后,饶宗颐用了一年时间将父亲的遗作单独续完,并连载于岭南大学的岭南学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1935 年,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创建了广东通志馆,破格将 18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