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诗歌(6 蜀道难)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917049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诗歌(6 蜀道难)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浙江专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诗歌(6 蜀道难)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浙江专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诗歌(6 蜀道难)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浙江专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诗歌(6 蜀道难)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专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诗歌(6 蜀道难)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诗歌(6 蜀道难)试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诗歌(6蜀道难)李仕才1通假字所守或匪亲同“_”,_答案非不是2古今异义(1)开国何茫然古义:_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古义:_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答案(1)渺茫遥远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茫昧杳然。(2)两个词,这样以后。3一词多义(1)绝(2)当(3)危答案(1)经过、越过/横渡/断绝(2)阻挡,把守/在/抵御/应当(3)高/正,端正/危急,危险/危险的情况 4词类活用(1)砯崖转石万壑雷:_(2)问君西游何时还:_(3)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_(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5)使人听此凋朱颜:_(6)猿猱欲度愁攀

2、援:_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撞击(2)名词作状语,向西(3)名词作状语,在下面(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伤憔损(6)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 5说出下列句式类型(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_答案(1)介宾短语后置句(2)宾语前置句一、语言基础及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噫吁嚱(x)鱼凫(f) 抚膺(yn)B栈道(zhn) 猿猱(no) 扪参历井(shn)C巉岩(chn) 飞湍(tun) 喧豗(hu)D砯崖(pn) 嗟尔(ji) 崔嵬(wi)答案C解析A项“凫”读f。B项“猱”读no。D项“嗟”读ji。2下列各句

3、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B以手抚膺坐长叹C但见悲鸟号古木D飞湍瀑流争喧豗答案A解析“匪”同“非”。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茫昧杳然B畏途巉岩不可攀畏途:对路途感到害怕C扪参历井仰胁息胁息:屏住呼吸D猿猱欲度愁攀援愁: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答案B解析畏途:令人望而生畏的路途。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使人听此凋朱颜”中“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地崩山摧壮士死 B雄飞雌从绕林间C砯崖转石万壑雷 D问君西游何时还答案C解析C项“转”和例句中的“凋”用法一样,都是动词的使动用

4、法。A项“摧”和B项“绕”都没有活用。D项“西”是名词作状语。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B.C.D.答案C 解析第一个“而”表并列,第二个“而”表修饰。6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1)_,雄飞雌从绕林间。_,愁空山。(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扪参历井仰胁息,_。(3)连峰去天不盈尺,_。_,砯崖转石万壑雷。答案(1)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2)猿猱欲度愁攀援以手抚膺坐长叹(3)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二、阅读理解训练阅读课文选段,然后回答问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

5、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7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运用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了蜀道的雄奇险峻。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的手法,“上有”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B作者给“畏途”营造了凄清、惊险的气氛,“但见”四句渲染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C古老蜀道的特点是逶迤千里,峥嵘高峻。D诗歌的语言奔放,采用散文化语句。使用反问、

6、感叹句和排比句式,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答案D解析“反问”应为“设问”。8下列对蜀道难这首诗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大体上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B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象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D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答案D解析这首诗不是新乐府的诗歌形式。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