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诗歌鉴赏专练三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14565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诗歌鉴赏专练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诗歌鉴赏专练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诗歌鉴赏专练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诗歌鉴赏专练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诗歌鉴赏专练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诗歌鉴赏专练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诗歌鉴赏专练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诗歌鉴赏(高考新题型)专练三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唐】李商隐其一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其二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体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注】程梦星云:“此二首留别女校书也。”憀(lio):依赖。争:怎,怎么。(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标题中,“离亭”点明分别时所在之地;“赋得”是古人诗题常用语,有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B其一首句中的“

2、无憀”是“无所依赖”的意思,指离愁别绪,诗句是说暂且借着这杯酒驱遣离愁。C其一第二句语带双关,柳叶如眉,柳条似腰,与第四句表达的“爱惜柳条不要攀折”之意相呼应。D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杨柳风姿,无论在烟雾中,还是在夕阳下,都千枝万缕,依依有情。E其二后两句写出了杨柳善解人意,为了报答行人,宁愿被折至“休尽”,从而一半相送一半迎归。(2) 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_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

3、】徂晖: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E最后两句用典“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之事。但此处作者却准

4、备仗剑而行,勇敢地去面对困难,故与此典故情形相反。(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_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诉衷情近柳永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所以作者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联系柳永其他羁旅行役之词来看,“故人”应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妓们。B作者很注意上下阕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

5、睇”,“残阳”与“远水生光”等,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C“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词语,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D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秋光已尽”的迟暮之感和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以词人“凝睇”的动作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E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2)词的上阕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_4.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各题。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其二)元好问惨淡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精

6、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注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哀宗去帝号称臣,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第二年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元好问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龙蛇:比喻双方军队。精卫是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申包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1)下面有关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最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概括了敌我双方战

7、争的酷烈以及战争造成的深重灾难,“惨淡”写出了战争阴惨恐怖的气氛。B颔联进一步渲染战争的气氛,描写了山河改色、血雨腥风和满目凄然,宗庙社稷所遭厄运的惨烈尤其可见。C作者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局面,忧心如焚,只恨自己报国无门,无力回天,自己的冤屈像精卫一样无以填海。D诗的前两联描写、叙事、渲染,就是为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慨怀抱积蓄气势,也突出了诗的主旨。E在故国沦亡之秋,诗人寄希望于“并州豪杰”,呼唤爱国将士,虽然狂澜已倒,兵败如山,但我们气势不能丢,还要直捣井陉!(2) 诗中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8、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注】耿:微明的样子。(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E“茂林风”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如诗句“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也是“声色兼备”的佳句。(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9、。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_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王维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扣题,先借陶渊明的桃花源比吕逸人的住处,又写到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一虚一实,将读者引入一个超尘脱俗的境界。B.“不敢题凡鸟”“何须问主人”,化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作者虽有访友

10、人不遇的懊恼,但并不介怀的旷达。C.颈联吕逸人住处的环境,依傍妩媚青山,近邻淙淙流水,描绘出一派远离尘嚣、清幽淡然的山间生活图景。D.“种松皆作老龙鳞”意思是手种之松,树皮开裂得像龙鳞一样;为“多岁月”作补充,显示出吕逸人年事已高的窘境。E.尾联托物寓意,以松树的坚贞不渝指吕逸人,呼应起句“桃源一向绝风尘”,使全诗结构严谨,富有韵味。(2) 这首诗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_7.古代诗歌鉴赏。客 游李 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注: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平原客:“平

11、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裂帛:指写家信。(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

12、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2) 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_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柳堤明金 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

13、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E“雨香飞燕促”中“香”的用法与“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中“香”的用法相似。(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_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古 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注】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