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限时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10541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限时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限时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限时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限时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限时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限时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限时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难易度灿烂的中华文化1、2、3、4、5、6、7、13、14(2)易、易、中、中、中、中、中、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8、9、10、11、12、14(1)、14(3)中、中、中、易、易、中、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源自山东的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区域,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

2、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是孔孟之乡,传统厚重。这表明()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A.B.C.D.解析:B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发挥着作用,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符合题意;山东不同地区文化特点不同,体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不选。2.徽派版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徽州刻工充分运用传统的砖、木、石、竹四雕和徽墨歙砚的雕刻技艺,精益求精地钻研刻印技术,把中国水印版画发展

3、推向更高层次,使书籍插图逐步发展为中国版画艺术中的主要品种。这说明徽文化()生命力强源远流长务实性强博大精深A.B.C.D.解析:C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徽派版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雕刻技术容纳多种技艺,是徽文化中的一绝,说明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符合题意;与题意无关。3.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是为冬季多纳阳光;冀南和晋、陕、豫等地,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利用西厢减少东厢的西晒;西北甘、青一带,风沙很大,院墙加高,称为“庄窠”;东北土地辽阔而气候寒冷,为更多接纳阳光,院子常十分宽大,宅墙内空地甚多。这些特点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各地文化

4、的差异性中华文化在继承中积累而成文化遗产对研究文明演进的意义A.B.C.D.解析:A本题考查文化的区域性特点。中国不同地区家庭院落的结构不同,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地文化具有差异性,符合题意;与材料无关。4.四库全书系统地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其内容涵盖甚广,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医学、天文、地理、艺术、科技、农业、占卜等,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其文化价值表现在()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从中能够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从中能够看到历史和现实的所有文化A.B.C.D.解析:A本题考查史书典籍的作用。四库全书系

5、统地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其内容涵盖甚广,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从中能够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说法正确;史书典籍并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说法错误;我们透过史书典籍可以看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文化,但并不能看到所有文化,说法错误。5.(2016河北三市七校第二次联考)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这归功于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了芝麻、葡萄、黄瓜、菠菜等蔬菜,还传入了一些烹调方法。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A.B.C.D.解析:B本题考查中华文

6、化的包容性。材料强调了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民族性,与材料无关。6.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B.C.D.解析:C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7、的包容性等知识。印度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逐渐演变为中国化佛教,后又与儒学结合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说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坚持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应选;文化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会消失,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错误。7.(2016山东威海二模)用上海话写作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被沪语的独特韵味所折服。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来表达风土人情,使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方言作品的魅力在于()方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8、,给作品增添了独有的文化意境方言是人们沟通情感和表达乡愁的纽带,有利于增加读者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方言作为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地方话,能够让读者领略多样化的中华文化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是读者了解当地民俗风物的重要途径A.B.C.D.解析:C本题考查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正确分析了方言对展示文化区域性特征的作用;夸大了方言的作用;割裂了方言与民族语言的关系。8.中华民族虽然“没有征伐的武勋,只是依照传统统一天下”,但是中华民族却有为了尊严不惜做出任何牺牲的勇气。与过去不同的是,日渐强盛的中国,在不屈的民族精神鼓舞下,一定能够挫败任何挑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表明()中华

9、民族精神永不改变、不失本色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A.B.C.D.解析:C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核心。题中强调在民族精神鼓舞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正确;中华民族精神不失本色,正确,但永不改变是错误的,排除;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会根据时代而有所不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不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而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错误。9.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

10、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下列对爱国主义认识正确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A.B.C.D.解析:C本题考查爱国主义精神。正确说明了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地位;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具体内涵是不一样的,说法正确;主要是革命战争年代的要求;主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要求。10.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任福建漳州知州时,曾为创办的白云岩书院写过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11、这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凝聚着自信自尊,是决定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体现着与时俱进,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补充和发展蕴涵着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操,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充溢着从容淡定的情怀,是激励人们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A.B.C.D.解析:C本题考查爱国主义精神及其作用。文化影响而非决定社会发展,错误;对联没有体现与时俱进,与材料无关;对联既蕴含着胸怀“江山”的志向,又体现了主人公淡定从容的精神状态,符合题意。11.只要认真阅读我国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我们就能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这说明()A.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B

12、.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C.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D.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解析:C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阅读我国经典著作,能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说明这些著作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C项符合题意;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而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之中,A项说法不严密;B项与题意不符;D项忽视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排除。1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荡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命运。这表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A.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

13、传统文化B.借鉴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C.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D.发挥“主心骨”的作用解析:B本题考查弘扬民族精神的措施。材料指向的是要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其他文明的关系,即要借鉴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故选B。其他选项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所指不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新题速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医,也称汉医,是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黄帝内经是我国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

14、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是确凿有效可行的。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针灸引起国际医学界极大兴趣。清末,国运衰弱、西医涌入,冲击了中医发展。一些学者认为,“老药罐子”煎药还在使用、医疗的主客体及药物已经发生变化、中医跟不上时代科技的发展。中西医之争自此开启,并延续至今。2015年,中医药法(草案)提交审议、中医药专家获诺贝尔奖、中捷中医中心成立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文要求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中医药发展面临新的机遇、迎来新的曙光。材料二目前美国有48个州承认中医药和针灸的合法地位。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唐代的孙思

15、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收集了5 000多个药方。两宋时期,设立了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善。近年来,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中医获得了新的发展。(1)不能抛弃、废止,而要保留、发展中医药文化。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16分)(2)请结合中医的发展过程,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的认识。(8分)解析:第(1)问,考查对待中医药文化的精神。保留、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原因在于更好发挥中医药文化的作用,在于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发扬中医药文化的原因在于这是文化继承的必然结果。第(2)问,要注意材料以中医国际影响的扩大为引子,回顾了中医的发展历程,并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文化的进步与辉煌。关于中医的发展历程,材料主要提到三点,一是产生于原始社会并经过历代发展,二是治疗手段趋于多样、分科日益完善,三是借鉴西医长处而获得新的发展,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