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点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岳麓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9872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点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点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点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点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点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点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点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岳麓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点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原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1春秋时期的租佃关系2宋代推行“不抑兼并”政策的背景3并非完全封闭的小农经济4均田制的发展5两宋时经济重心南移6宋元时期土地转让的制度化7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8西周官营手工业9古代中国的冶炼技术10隋唐时期手工业行会的发展11明清手工业的新发展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6河北石家庄二模)位

2、于石家庄滹沱河畔的南杨庄文化遗址迄今六千年左右,遗址内发现了粟和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还发现了仿照家蚕蛹制作的陶蚕蛹和纺丝用的陶纺轮等。这说明当时滹沱河流域()A.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B.种植经济刚刚起步C.“男耕女织”经济成型D.已经注重精耕细作解析:A材料中“迄今六千年左右”,说明处于原始时期,“粟”“纺丝用的陶纺轮等”说明农业、手工业有了一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不仅反映了种植经济,陶蚕蛹的发掘也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故排除B项;原始时期“男耕女织”并未形成,春秋战国时期,伴随小农经济的形成,“男耕女织”经济成型,故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特点,原始农业采用粗放式经营,原始时

3、期农业尚未发展到精耕细作,故排除D项。2.【新题速递】 春秋后期,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丧失,新兴的地主阶级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一状况表明春秋后期()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B.铁器牛耕得到了推广C.租佃制度开始出现 D.自耕农成为国家税源解析:C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把一些逃亡的奴隶和破产平民招到自己手下耕种土地,收取地租,这是私人的耕种与收租关系,属于租佃制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小农经济突出了自给自足及家庭式经营,A项与题意不符;B项本身正确,但材料无体现;D项材料中的“破产平民”转化为佃户,而非自耕农,交租对象为

4、地主而非国家,排除D项。【新知生成】 古代社会中租佃制大规模形成是在北宋,其特点是地主把土地租给佃户,收取地租。而这一做法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本题则体现了租佃制度开始出现不晚于春秋后期。3.(2016江西赣州适应性考试)土地私有化确立于战国时期,汉唐时期“抑兼并”政策频频出现,而宋代却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宋代推行这一政策的历史背景是()A.土地私有化的发展态势缓解B.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C.地方割据分离势力受到制约D.政治权力的分配出现下移解析:C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经济基础,是地主阶级赖以存在和实现对农民阶级统治的根本,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故排除A项;B项是明清时期的现象,排

5、除;因为宋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地方势力在军事、行政、财政、司法等方面受到中央的全面控制,地方割据分离势力受到压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不会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故答案为C项;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就逐渐由世家大族掌控到庶族地主参与政权,故D项错误。4.【易错题】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C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资本主

6、义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故C项正确;本题易错选D项,农民“或纳税完官”,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项错误。【新知生成】 封闭性是自然经济的最基本特征,但是自然经济不等于其本身完全是封闭的,封闭的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开放性的史实存在,比如家庭手工业剩余产品投入市场,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等史实。5.(2016广东中山模拟)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A.儒家思想的民本理念受到重视

7、B.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C.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D.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解析:C材料反映均田制授田对象范围缩小,与儒家民本思想无关,故排除A项;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增多,故排除B项;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国家控制的土地减少,所以国家要减少授田对象,故答案为C项;此时中国农业实行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生产方式未出现重大变化,故排除D项。6.【经典题】 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材料反映了()北宋南宋时间段真宗天禧末仁宗嘉祐年间神宗熙宁年间宁宗时期全国岁入(单位:贯)3 600万3 680万5 060万6 000万A.南宋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B.宋朝财政开支巨大C.南宋经济发展速

8、度超过北宋D.宋朝人民负担沉重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得出,南宋全国岁入超过北宋岁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因而尽管南宋偏安江南,统治区域远小于北宋,但因南方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而全国岁入也超过北宋,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是关于两宋时期全国岁入的比较,没有涉及支出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南宋经济发展程度超过北宋,无法体现经济发展速度,故C项错误;宋代全国岁入增加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并非人民负担加重,材料也没涉及宋朝人民负担情况,故D项错误。7.(2016山西大同二模)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A

9、.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B.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C.反映了土地转让制度化D.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解析:C材料“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体现了土地买卖的规范,不能体现土地兼并的剧烈程度,故排除A项;租佃关系是地主与佃农间的一种租地关系,不是材料中的土地买卖,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可知,政府对土地的买卖进行规范,体现了一种制度化,故答案为C项;材料“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体现的是政府的一种管理权限,而非限制买卖,故排除D项。8.(2017辽宁大连摸底)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

10、手工业()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解析:A从题干中“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名字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分工相当精细,从其底部刻有“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由官府掌控,故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效率低下的信息,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其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故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其生产成本较高,故D项错误。9.(2016安徽省“江淮十校”联考)(西周时期)“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以上材料反

11、映的是()A.家庭手工业B.民间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解析:C本题核心信息是西周时期的工商食官的现象,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C项正确。10.(2016山西晋中名校联考)太平御览记载了为诸葛亮造三千口刀(时称“神刀”)的蒲元,他已经能够鉴别取自不同江河的水,由于水质不同具有不同的淬火能力。据此可知当时()A.淬火工艺只有少部分人掌握B.三国时期的手工业实行官营C.水质对兵器质量有绝对影响D.对淬火冶炼规律有较深认识解析:D 材料中蒲元掌握了淬火工艺,但不能据此推断淬火工艺只有少部分人掌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三国时期手工业的经营类型,故B项错误;从“由于水质不同具有不同的淬火能力

12、”可知水质是影响兵器质量的因素之一,但不能推断是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中工匠认识到水质对兵器质量的影响,体现出工匠对淬火冶炼规律有较深认识,故D项正确。11.(2016四川南充一模)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B.突破了政府管理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D.部门间联系减弱解析:C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行会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故A项错误;根据“

13、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受到政府的监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故B项错误;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利于部门间联系,故C项正确,D项错误。【新知生成】 行会:在封建社会,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一种手工业的同业团体兴起,由同一行业的工人组成,订有行规,调解行会内纠纷,对外办交涉。行会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行会后期的规定,不只限制了自由竞争,限制了从业人员数量,限制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也限制了新生产工具的应用。12.李伯重教授的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指出1550年开始(明朝的

14、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再到清朝的前期,我国出现早期工业化。我国的早期工业化()A.成功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B.主要的生产方式表现为官营手工业C.促进了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经营D.拓宽了江南工业化地区农民收入渠道解析:D材料中的早期工业化是近代工业革命前的工业化,主要体现在私人手工业规模的扩大,生产分工合作加强,直接排除B、C两项;A项本身不符合史实。我国早期工业化的主要原料多与农产品有关,劳动力主要来源于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是必然,故答案为D项。二、非选择题13.【经典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

15、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辙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逃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清嘉兴府志卷十五(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手工业的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简述其出现的原因。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进一步的发展”“官吏管理”“官府控制”“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等关键信息可以总结出答案。第(2)问,“现象”,从材料二中油坊的生产规模以及“佣”“佣值”等信息可以解读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原因”,要从农业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出现等方面思考。答案:(1)特点: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官营手工业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