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9867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5.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知识主线,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阐述了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 主要表现: (1)两种经济模式的形成: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张单纯靠市场调节经济,政府尽量减少干预经济;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 (2)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20世纪3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都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束缚,以失败告终。 (3)两种经济模式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视科技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迎来“新经济时代”。苏联解体,证明斯大林体制的失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主干知识整合,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 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

3、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一切为了前线”。 (3)内容 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工业:普遍实行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分配:强制劳动,实行“ ”的原则。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积极: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局限: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生产力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抓主干,工业国有化,不劳动者

4、不得食,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经济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政治危机:农民对 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2)开始: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3)内容 农业:以固定的 代替余粮征集制。 工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 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 。 (4)意义 理论上:找到了一条过渡到 的正确途径。 实践上: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得到巩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粮食税,外国资本家,自由贸易,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模式”

5、 (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实行工业化和 。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 (2)主要表现 所有制度:实行单一的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体制:实行排斥 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影响 积极:形成了比较齐全的 ,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 。 消极:片面发展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为积累资金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模式日益僵化,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

6、国家大都照搬这一体制,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农业集体化,公有制,工业体系,物质基础,重工业,市场,二、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第二世界大战后, 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全盘集体化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内容 农业方面: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开展大规模 运动等。 工业方面:下放部分企业管理权;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 ”。 (3)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斯大林体

7、制,种植玉米,物质利益原则,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农业领域: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2)评价 未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导致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价值规律,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陷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戈尔巴乔夫上台。 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2)内容 经济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把重点放在 上。 政治领域:后期把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3)

8、评价: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策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致 。,重工业,苏联解体,1.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1)新经济政策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探索出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 (1)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 (2)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9、 (3)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重理解,3.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1)经验 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斯大林模式的创立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2)教训 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均衡

10、发展。 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 探究重点,主题一,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的探索,【问题】 (1)导致材料一中“我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哈默能够到苏俄(联)进行贸易活动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015天津卷,9改编),【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第(1)问,“我们错了”的原因主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角度分析;指导思想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2)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列宁领导”,据此分析时代背景。 (2)联所学,找关联:战时共

11、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但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则是一种失败。新经济政策是在苏俄面临严重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列宁为挽救政权而采取的经济措施,它“新”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然后再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3)提信息,找关键: 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说明列宁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是行不通的。 反映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允许把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答案】

12、(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变化: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 (2)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允许恢复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家投资经营企业。,【深化拓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不同点,2.相同点 (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2)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主题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第(1)问“改变”从过渡形式、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等方面思考。第(2)问“苏联式的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问题实际要求

13、回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联所学,找关联:斯大林模式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行单一公有制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3)提信息,找关键: 斯大林模式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说明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日用消费品生产,必然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说明斯大林模式下对现代经济关键部门缺乏重视,取消竞争妨碍科技进步,影响国家综合国力提高。 说明斯大林模式压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问题】 (1)据材料一并

1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2012山东卷,29)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式的经济体制”给苏联发展带来的问题。,【答案】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生产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妨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深化拓展】 一、

15、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1.积极 (1)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2)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3)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4)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2.弊端 (1)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2)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二、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 教材补缺,角度一 新经济政策的逐渐废除 【典例1】 (2015海南卷,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