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课件 岳麓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9831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6.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课件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课件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课件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课件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课件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课件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课件 岳麓版(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知识主线,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主要分两个时期。1978年前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发展;1978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渐形成,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 (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2)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以家庭

2、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创办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第一步。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开放沿海地区,再到内地。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主干知识整合,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 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195

3、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借鉴。 2.“一五”计划 (1)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 ,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成就: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抓主干,重工业,工业体系,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 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概况 农业: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手

4、工业: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 资本主义工商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 轨道;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 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工业化,国家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二、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成就 (1)中共“八大”: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了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的主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

5、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八字”方针: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2.失误 (1)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 速度。 (2)表现 1958年,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发动“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工业国,调整,大跃进,(3)危害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三年(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 “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

6、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1978年12月。 3.内容:确立了 和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4.历史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改革开放,四、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土地公有制,自主经营,乡镇企业,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改革的推动。 (2)过程 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7、定,中心环节是 ,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深化:1992年确立建立 的目标。 (3)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增强企业活力,现代企业制度,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 体制的目标。 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发展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

8、 发展的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现代化,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依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 (1)经济特区: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 五个经济特区。 (2)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20世纪80年代,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4)进一步对外开放:1992年,开发上海 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人关注。 3.特点: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

9、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5.深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12月) (1)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2)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海南,浦东,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

10、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重理解,2.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

1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 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2)实质: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超越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4.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从当时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使传

12、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2)从长远来看: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限制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机械化;小块田地分散经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5.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6.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转变 (1)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2)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平均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 探究重点,主题一,工业化的奠基“一五”计划的开展,【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现象出现的原因。 (201

13、5全国卷,31改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2013福建卷,38改编),【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第(1)问,明确材料现象是关键,即“一五”计划期间,中国重工业生产增速较快。第(2)问,问题有两个,注意结合所学。 (2)联所学,找关联:“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同时兼顾农、轻、重比例的协调性。 (3)提信息,找关键: 材料现象出现原因一是政策导向,二是原有基础薄弱。 表明尽快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表明兼顾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答案】 (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新中国成立初,工业

14、基础薄弱,尤其是重工业。 (2)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深化拓展】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

15、主义改造的开始。,主题二,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大跃进”的哪些特点?材料二中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什么问题? (2)由材料一、二所反映问题得到的启示是什么?(以上两问据2013江苏卷,10; 2013重庆卷,9改编),【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信息逐句进行分析,尤其要结合时间信息分析其阶段特征;“问题”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并结合其年份信息从行业的横向对比与时间的纵向发展角度分析总结。第(2)问,“启示”根据找出的问题,指出今后应该怎样去做。 (2)联所学,找关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背离了经济发展的

16、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3)提信息,找关键: 反映出“浮夸风”盛行。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反映出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重工业产值迅速提高。 轻工业发展缓慢,农林牧渔业出现倒退现象。 【答案】 (1)特点:“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风盛行;1958年“大跃进”达到高潮;1960年,基层群众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问题:19571960年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产值、重工业与轻工业产值呈现背离状态,从而说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2)经济建设要防止片面追求速度与产量,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建设要注意不同产业的经济发展比例结构,协调发展。,【深化拓展】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