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岳麓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9828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岳麓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1三大改造的影响2中共八大的道路探索3“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41957年顾准的市场观5“大跃进”对科普文章的影响619501980年城镇人口比重变化与经济建设关系7新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理性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9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0中国当前经济转型问题11外贸体制改革与对外

2、开放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6河北石家庄一模)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曾说:“现在有些资本家有这样的想法:政府搞重工业,他们搞轻工业,政府搞原料工业,他们搞制造工业,包袱都要你背,他们赚钱。我们当然不能这么办。”为此,人民政府()A.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政策B.强调经济建设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C.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D.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当务之急解析:A根据“资本家”身份表述,可知时间应当限定在三大改造前,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故答案为A项;“强调经济建设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指农、轻、重的比例问题,材料无此信息,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对官僚资本的处理问题,

3、与材料无关,故C项排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故排除D项。2.(2016黑龙江大庆二模)下表是中国国民收入(19521956)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统计资料所反映的1956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是()时间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1952年19.1%1.5%0.7%71.8%6.9%1956年32.2%53.4%7.3%7.1%接近0%A.资本主义工商业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新民主主义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析:D从表格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在1956年已经接近0%,故A、B两项错误;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以社会主义性质

4、的国营经济为主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与“1956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不符,故C项排除;从表格可知国营经济与合作经济所占比重最多,这两种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故答案为D项。3.(2016安徽合肥三模)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在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一提法()A.未突破单一计划经济模式B.是符合国情的有益探索C.

5、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解析:B材料“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表明当时的经济体制不是单一计划经济模式,故排除A项;1956年中国完成了生产关系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展开全面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受条件限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还需要公有制和计划之外的有益补充,故答案为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84年后,故C项排除;全行业公私合营是195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D项排除。4.【新题速递】 1955年底,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额只完成“一五”计划的51%。1956年1月,全国计划会议将计划投资额由国家计委预定的112.7亿元增加到147亿

6、元,比1955年增长71%,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据此可以推知()A.“左”倾错误开始指导经济建设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C.建设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D.“一五”期间计划实施盲目求快解析:B在讨论经济计划时“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可见我国在制订计划时是比较慎重的,故A、D两项排除;1955年底“一五”计划完成51%,1956年由“全国计划会议”安排预定目标,结合所学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可知,此时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已逐步建立。故答案为B项。材料无法判定建设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进与落后,故C项排除。5.(2017河南郑州摸底)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

7、:“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A.市场经济理论已然引发初探B.“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C.计划经济理论尚未付诸实践D.三大改造明确经济整改方向解析:A由“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可知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初探市场经济理论,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结合史实,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后,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中发展市场经济理论相悖,故D项错误。6.(20

8、16湖南衡阳三模)1958年6月,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称:“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之后,“粮食卫星”从亩产数千斤一下子窜升到了数万斤。该科普文章()A.直接导致了农业“浮夸风”B.为“大跃进”提供科学依据C.为农业增产指明了方向 D.是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产物解析:D高指标、浮夸风是由于经济建设过程中“左”倾错误发展所导致,该科普文章只是其一种表现,故A项排除;该科普文章明显受“左”倾错误影响,并非科学依据,故B项排除;“粮食卫星”并非真正的增

9、产,是浮夸风的表现,故C项排除;根据材料“1958年6月”可知,当时中央领导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高指标、浮夸风盛行,故答案为D项。7.【经典题】 下表是19501980年中国主要年份城镇人口比重表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百分比世界平均百分比195055 1966 16911.228.8196066 20713 07319.733.9197082 99214 42417.437.5198098 70519 14019.438.2上表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城镇化的特点是()A.政策导向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B.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

10、人口增长C.城市人口的比重增长不大且不稳定D.城市人口的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解析:C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推动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故A项排除;材料中“19501980年中国”主要发展工业,而非第三产业,故B项排除;“19501980年中国”百分比一直低于20%说明增长不大,材料中从“11.2”到“19.7”再到“17.4”说明增长不稳定,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19501980年中国”数据远低于“世界平均百分比”,故D项排除。8.(2016河北石家庄联考)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尝言:“土地出产之多少,主要不在于土地肥沃程度,而在于农民是否享有自由。”下列事件从正面论证了这一论断的是

11、()A.余粮收集制 B.人民公社化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C材料“农民是否享有自由”的含义是“在土地生产上农民是否有自主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经营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水平,C项正确。余粮收集制、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都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B、D三项错误。9.1984年,国家允许城镇居民个人出资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劳动所得收入除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工商税外,全部归己,时称个体户。当时的城镇个体户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相比()A.都属于私有经济B.都获得经

12、营自主权C.都属于商品生产D.都获得相同的劳动所得解析: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农民承包土地,而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不是私有经济,故A项错误;个体经营户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农民都有一定经营自主权,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农民不属于商品生产,故C项错误;个体户收入和农民收入没有可比性,故D项错误。10.(2016湖北武汉模拟)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市场经济

13、改革明确成为目标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解析:CA、B两项均在21世纪初,根据“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等信息,并据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市场”与“计划”关系的论断可知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目标,故答案为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探索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道路,故D项排除。11.(2016江西南昌二模)“当美国以高新技术作为制造业的主力时,中国则得意于东莞小工厂里密集劳作生产的牛仔裤和运动鞋。如果说,19世纪中国制造业第一的神话,是由易碎的瓷器和易霉的丝绸堆垒起来的话,那么,今天中国所谓制造业第一,背

14、负的是世界工厂的压力。中国又被扔到了十字路口。”该作者意图说明()A.当今中国制造业存在缺陷 B.中美制造业差距明显C.中美制造业具有互补性 D.中国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解析: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依靠低廉劳动力和资源消耗的制造业领先,高新技术发展不足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困境。材料反映出当今中国制造业存在缺陷,作者意图倡导中国应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故答案为D项。A、B两项为材料表层信息,C项材料未体现。12.(2017河南郑州调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年

15、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措施()A.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B.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C.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解析:D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日益开放,减少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故A项错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于21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在对外贸易管理中,发挥市场的调配作用,减少计划的干预,推动了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6湖北七市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往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