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9718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新人教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

2、“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易错提醒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

3、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2)表现衣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食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轻巧识记“一、二、三、四”归纳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一

4、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史料一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史料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

5、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天津开埠后,社会风气的变化“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时代背景“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生活方式的西化即“洋气”史料二: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民众服饰的变化“国防绿”“海军蓝”服饰单一化“色彩鲜艳、款式时髦”服饰多元化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提示西方列强入侵,西方商品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提示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史论归纳 影响近现代中国

6、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

7、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核心问题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与影响史料一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史料二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

8、,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在日益发达的商业网络中,仍有一席之地。许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纷纷崛起。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辞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光绪中叶以后,传统观念的遭遇“丁男妇女赴厂做工”“世风人

9、心离古道越来越远”“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自然经济解体,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史料二:民国初年北京社会风俗的特点“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许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出现新式婚礼”“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新旧习俗并存学会用史(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道:“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乃是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综上所述,论证此观点。提示社会现象: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10、论证:中国传统社会未能实现生产的机械化;中国向近代转型是受西方的冲击。(2)根据史料二,指出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的特点。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提示特点:传统习俗与新习俗并存。背景: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经济上,近代商业的出现与发展;思想文化: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史论归纳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

11、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2017抚顺模拟)有学者认为:服装是身体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历史与时代精神。政治制约着服装的发展,服装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政治的发展。上述材料可以佐证()中山装出现、旗袍改良废止缠足成为社会风气干部服、列宁装一度流行喇叭裤、踩脚裤在女性中盛行起来A B C DA中山装出现反映的政治事件是中华民国成立,故正确;废止缠足成为社会风气是自由平等思想观念发展的体现,不是政治运

12、动的推动,故错误;干部服、列宁装一度流行是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友好的政治活动的体现,故正确;喇叭裤、踩脚裤在女性中盛行起来是经济发展、人们审美要求和消费需求变化的反映,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2近代以来,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景象。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中山装、旗袍B面包房、咖啡屋C西式别墅 D火车、汽车A中山装、旗袍都是将西方元素和中国元素相结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面包房、咖啡屋都完全是西方引进的产物,故B项错误;西式别墅也完全是引进西方的产物,故C项错误;火车、汽车也完全是西方引进的产物,故D项错误。3(201

13、7莆田质检)民国政府定新年为元旦后,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唯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这反映了()A政治运动推动历法改革进程 B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C传统观念与习俗具有强大惯性D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推广C材料中反映出民国确定新的节日和历法,但没有得到百姓的认可采用,故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从材料中“百姓皆不以为然,唯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可知,百姓没有接受新的习俗,故B项与材料不符;从材料中百姓习俗没有随着政策改变,可知传统观念仍然强大顽固,故C项正确;从“百姓皆不以

14、为然,唯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可知,西方节日没有得到推广,故D项错误。考点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1)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建成唐胥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兰新等铁路建成。“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但公路发展受限。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3)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的垄断。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2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台湾,20世纪初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