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9482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洛阳统考)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魏晋玄学()A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B反

2、映三教合一的趋势C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A“天理自然”符合道家思想,魏晋时期作为儒学的玄学思想中包含道家思想,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材料与佛教思想无关,没有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故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其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其融合道家思想的目的,故D项错误。2有学者认为:“辟佛的宋儒本质上往往不是佛学的批判者,而是批判的佛学者。”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宋儒不再批判佛教B宋朝儒佛地位相当C佛学渗入儒家义理D三教合一局面形成C“辟佛的宋儒”表明宋儒对佛教是有批判态度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介绍宋朝儒学和佛教地位相当,故B项错误;“批判的佛学者”

3、意思是宋儒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或汲取了佛教的部分精髓,并将之融入了儒学,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道家学说,也没有呈现三教合一的信息,故D项错误。3“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A有所为有所不为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C材料中“若公时若不公”表明是公不公,而非为不为,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格物致知,故B项错误;材料中“存天理,灭人欲”“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表

4、明朱熹强调公职人员要克己奉公,故C项正确;不畏权贵与材料中“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不符,故D项错误。4(2017晋中质检)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材料表明()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D明确学生的最高学术目标C教育的功能除“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之外,还有“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故A项错误;材料“非徒欲其务记览而已也”意为不仅仅是“钓声名,取利禄而

5、已”,并不是主张放弃声名利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古代圣贤的教育目的无非是讲求义理,以理修身,推己及人,关注道德,故C项正确;材料中“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表明其主张教育目的更重道德,而非论述学术,故D项错误。5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A根据材料中“六经皆我注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指陆九渊“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故A项

6、正确;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中的体现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的束缚,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良知”,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C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的地位,故D项错误。6“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A根据材料中“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可知,王阳明认为向万物中求理是错误的,王阳明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

7、物,故A项正确;“圣人之道就是天理”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故B项错误;“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更多地体现对格物致知的发展,故C项错误;“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项正确。7(2017石家庄质检)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D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B根据材料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可知李贽借由肯定私心来宣扬个

8、人自由,并非为“以权谋私者张目”,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私欲膨胀,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公心”或者并未指出天理即是“公心”,故D项错误。8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C李贽的衣着和行为反映出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是反对正统思想、力图冲破封建传统束缚的表现,并非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C项正确,D项错误。仅凭衣着不能反映出李贽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排除A项。收女弟子是倡导男女

9、平等的反映,而非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 9.(2016永州模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又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作者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A发展生产,百姓归心B从严治吏,消除贪腐C礼法并用,风清气正D实事求是,经世致用C题干材料中“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故C项正确。10(2017湖南六校联考)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

10、能致知,皆能明德”。黄宗羲提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二者都破除了权威崇拜,意味着思想启蒙B二者都质疑程朱理学,但所属的范畴不同C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批判与否定C王阳明的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并未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故A项错误;两者的思想均属于儒家思想范畴,故B项错误;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表明圣人与凡人无异,破除了权威崇拜,黄宗羲在此基础上提出君臣平等,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黄宗羲继承了王阳明破除权威的精神,故D项错误。11(2017东北三省四市联考)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写道:“为民而立之

11、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这一主张()A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B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C顾炎武是明清进步思想家,有限制君权的反专制思想,他认为君主贵族是为百姓服务的,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民众的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12(2017衡阳联考)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因“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而发议论说:“历来传为美谈、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有人把这称之为“王夫之定律”。据此分析,“王夫之定律”()A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B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C代表了农民阶级的

12、利益D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D王夫之对“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这一事件的态度是进行抨击的。王夫之对劝课农事进行抨击,说明他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欧阳修新五代史材料二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平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

13、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顾炎武日知录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黄宗羲全集(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代时期社会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了什么观点?(10分)(2)材料三中,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

14、继承和发展的?(8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7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得出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并结合时代背景得出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得出用廉耻约束自己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国天下相联系。第二小问根据材

15、料三中“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和“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得出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第(3)问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答案(1)问题: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伦理崩坏)。观点: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2)继承: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用廉耻约束自己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国天下相联系。发展: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3)背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上面的绘画作者是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