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9473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师用书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师用书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师用书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师用书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师用书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师用书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师用书新人教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点1 宋明理学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兴起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3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二、形成过程1创立“二程”(1)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2)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

2、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2成熟朱熹(1)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2)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3发展心学(1)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2)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轻巧识记宋明理学三、历史影响1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2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3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核心问题一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

3、响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史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解,所以它是

4、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史料三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学会读史史料主旨信息解读史料一:南宋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了天理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无非这理”“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人世间的伦理纲

5、常是“理”的具体化史料二:指出了理学的积极作用“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从关注生活和道德追求两个角度分析理学的积极意义史料三:指出了理学的消极影响“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体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理学缺陷的论述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认识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提示“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2)根据史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提示积极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

6、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3)根据史料三,学者黄仁宇认为理学的一系列缺陷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根据史料,归纳理学对后世的影响。提示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保守。影响: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封建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了中国近代法制化的进程。史论归纳 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1)三大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

7、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2)影响积极影响: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8、。消极影响: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核心问题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史料一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象山先生全集史料二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史料三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9、。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陆九渊主张反省内心以得到天理“满心而发”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史料二:王阳明对心学的认识和获取天理的途径“良知,不假外求”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不需外求,强调“知行合一”史料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一草一木皆有理”“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强调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才能贯通明理“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王阳明反对外在探究,主张内心反省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陆九

10、渊心学观点的理解。提示陆九渊把“心”与“理”说成是人固有的,而不是外物给的,他提出“心即理也”,意即本心即天理,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并用自己的体验予以印证,便于人们接受。(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的基本主张,并分析指出其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提示基本主张:性本善,致良知;知行合一;发明本心。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3)史料三反映出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区别?提示不同观点:“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二程”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

11、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史论归纳 全面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关系(1)相通之处在内容上是相通的,都承认“理”的存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2)分歧之处在思想内容上: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

12、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正是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在修养方法上: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2017皖北协作区联考)西游记一书中讲述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

13、治世。这表明()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D“三教合一”符合政治需要D“三教合归儒”的实现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B项并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材料中所涉及的三教的并立,并没有凸显道家的衰微,故C项错误;材料中有道家、佛教与儒学,但是其目的是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D项正确。2(2017商洛模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格物致知”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存天理,灭人欲”A材料“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反映了

14、获取理的方式,故A项正确;“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心学的主张,故B项错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心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3(2016宜宾二模)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C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B朱熹和王阳明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故A项错误;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二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二人对获得天理的途径有分歧,而非对天理的内容有分歧,故D项错误。考点2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背景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2阶级:江南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二、概况1李贽的离经叛道(1)主要思想: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2)作用: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