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限时训练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9121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限时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限时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限时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限时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限时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限时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限时训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限时训练选题细目表考查知识点基础中档稍难古代中国的农业1、2、53、46古代中国的手工业9、10、117、128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

2、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高垄和低沟”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这是精耕细作技术的范畴,故B项正确。答案:B2(2017郑州模拟)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范蠡、白圭、桑弘羊等用阴阳五行推算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都以2年或3年为周期。这种循环论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有一定的事实和经验依据。其主要依据是()A小农脆弱的程度 B农业休耕的制度C占卜决事的经验 D天人感应的学说解析:小农脆弱的程度与2年或3年的周期循环论没有任何关联,故A项错误;2年或3年的周期循环的事实和经验依据是当时农业上实行的休耕制度,故B项正确;占卜

3、决事的经验与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没有任何关联,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与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没有任何关联,故D项错误。答案:B3(2016河南六市模拟)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解析:A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没有解释原因,故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这使得中国传统农业收益大大高于欧洲,故B项正确;

4、对农业的重视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宗教黑暗统治不是欧洲单产低下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B4(2016汕头二模)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现实B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D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解析:A项材料无涉及,排除;依据材料可知,越国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以增加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实现富国强兵,故B项正确;“仁政”思想因为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在战国时期

5、未被统治者接受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晋中质检)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农事安排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表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A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解析:表格中“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选种、育秧”等不属于生产工具,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自春秋战国借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开始形成并日益完

6、善,故B项正确;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都属于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许多农业科技属于首创发明,故D项错误。答案:B6(2017皖智教育联盟联考)20世纪90年代初,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出土了480多件青铜工具,其中犁、铲、斧等11种青铜农具共有53件。材料说明商代()A中原农业发展迅速 B青铜铸造业较为发达C农业发展自成体系 D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解析:“出土了480多件青铜工具”得出商代青铜铸造业较为发达,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B7(2016临汾模拟)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

7、”;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材料反映出()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C纺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解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雇佣关系为标志,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男耕女织是传统小农经济模式,材料中“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男妇或通宵不寐”,可知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家庭手工业的内容,不能体现纺织业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的对比,故D项错误。答案:B8(2016河南模拟)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

8、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该地区这一现象表明()A经济重心从北向南完成转移B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C经济结构从农向工完成转型D工商城市从少到多逐渐发展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绫绸之业从郡到邑民到土人到近镇各村居民的一种转变,体现了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没有体现经济重心转移和工商业城市数量变化,故A、C、D项错误。答案:B9(2016青岛模拟)清代外销瓷一文作者认为:康乾时期大量外销并被西方人作为官窑精品收藏的外销瓷其实并不是官窑产品,而是出自民窑。作者的主

9、要判断依据是()A产品用途 B釉色的区别C器物纹饰 D产品质量解析: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政府和皇族使用,一般不会用于销售,而民营手工业的产品则主要是用于销售。根据题干中“大量外销”一词可知其体现的是产品的用途,故A项正确。答案:A10(2016菏泽模拟)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解析:依据材料时间“17世纪晚期”排除D项;因为自然经济

10、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C项无法在材料中“上海纺织工人”得出结论,采用排除法选A项。答案:A11(2016合肥三模)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解析:按照图片所示,当地工场工人占到三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A项正确;明代租佃关系盛行,故B项错误;材料中商人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是无法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6深圳二模)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

11、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解析: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完成南移,故A项错误;明朝工商业繁荣,私营手工业的繁荣,供应增多引起物价下降,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会制约手工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会引发国内价格的上涨,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016郑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面是某学者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部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参考条目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须观

12、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26分)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材料所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参考条目中,春秋战国时期有铁犁牛耕、施肥技术等,但缺少水利灌溉技术,可结合其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技术史上的地位,说明增加这一条目的理由。解读材料“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的呈现方式,还可以将材料所列的时间呈现方式,修改为以专项形式,按时间展示,这样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演变过程。答案:建议一:“春秋战国”增加“水利事业已有较大发展”内容。理由: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等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

13、,才能更全面地展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的成就。建议二: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按“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等不同项进行重组,以专项形式按时间进行展示。理由:以专项形式分类进行展示,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历史及其成就。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

14、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材料三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10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8分)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一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提高

15、、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分析材料并归纳所学知识得出。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从“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可知民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从“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可知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从“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答案:(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2)官窑:官营手工业;功能: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民营(私营)手工业;功能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3)特点:民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