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0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限时训练人民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7341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0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限时训练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0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限时训练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0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限时训练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0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限时训练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0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限时训练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0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限时训练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0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限时训练人民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政府“征收”措施在

2、苏俄一直延续 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B农民多余粮食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故B项正确;并非“一直延续”,后被粮食税取代,故C项错误;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故D项错误。2(2017乐山调研)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 B计划体制脱离了国情C小

3、农经济尚占优势 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C“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与地主和富农无关,故A项错误;计划体制开始于1925年,故B项错误;由于苏联小农经济占优势,实行余粮收集损害了农民利益,故C项正确;集体农庄开始于1927年,故D项错误。3(2017汉中质检)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4、)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D根据“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是本质,故A项错误;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是本质,故B项错误;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是本质,故C项错误;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是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故D项正确。41922年3月27日,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说:“我们退却已经一年了,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提出的另一

5、个目标,就是要重新配置力量。”这一论断()A符合苏俄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B突破了新经济政策的制约C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做准备D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根据材料“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列宁坚持新经济政策是适合国情的正确决策,故A项正确;材料提出“要重新配置力量”而非改变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5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

6、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C从苏联的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D斯大林体制建立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间为1918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时间为19211928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可知其从苏联的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故C项正确;斯大林体制确立于1936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6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

7、”、“战后年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剥夺年代”的是()A余粮收集制B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大规模开垦荒地C余粮收集制是19181921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应当属于“凯歌年代”,故A项错误;固定的粮食税是19211928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因为其部分恢复了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被称为“退却年代”,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1927年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由于该政策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将农民财产收归集体所有,所以被称为“剥夺年代”故C项正确;大规模开垦荒地与题干中所提年代无关,故D项错误。7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上4年就完成了。这项“自上而下的革命”使苏联的工业产量大大增加虽

8、然是以杀戮、饥荒和大批的人口迁移为代价。对于斯大林来说,前进的高昂代价是不重要的。他说,“我们落后于发达国家50年或100年”,“要么我们这么做,要么就完蛋。”这种情况说明在当时苏联()A从事经济建设必然会导致流血牺牲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体现C避免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D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D材料中强调斯大林时期以高昂的代价换取工业的进步,并没有强调从事经济建设必然会导致流血牺牲,故A项错误;工业产量的增加“是以杀戮、饥荒和人口迁移为代价”,体现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B项错误;世界性经济危机材料中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苏联以高昂代价换取工业的进步,甚至不惜杀戮、饥荒和大批人口

9、迁移,说明其国家利益至上,故D项正确。81956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普遍实行按月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集体农庄还试行有保障的货币工资制度。这些做法()A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B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D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领域,但并未改变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现状,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一些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通过现金、劳动报酬和放权给集体农庄的方式,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苏联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故D项正确。9根

10、据表格内容可以推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苏联()苏联19651982年工业年均增长表年份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2年工业总产值8.5%7.4%4.4%2.8%农业总产值3.9%2.5%1.7%4.0%A.国民经济发展停滞B工农业产值差缩小C经济改革出现困境 D综合国力水平下降C苏联19651982年工业产值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故A项错误;材料列举的是工业和农业产值年均增长比例,而非工业和农业产值的变动情况,故B项错误;工农业总产值后期增长乏力,表明苏联受制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故C项正确;综合国力下降缺乏详细的数据资料,

11、故D项错误。10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A新经济政策时期B赫鲁晓夫时期C勃列日涅夫时期D戈尔巴乔夫时期C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苏联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111990年苏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联()A经济体制

12、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 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C由时间信息“1990年”判断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触及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思想僵化与材料中自由化思潮的严重泛滥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苏联改革中,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出现了“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此题侧重的是苏联出现的问题,不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问题,故D项错误。12(2017梅州质检)苏共在不同时期提出过不同的奋斗目标,斯大林提出在苏联建成没有阶级

13、没有剥削的社会;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并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勃列日涅夫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概念并写入宪法;戈尔巴乔夫则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多一些民主,多一些社会主义,劳动者过上美好生活,国运昌盛”。结合苏联历史可知()A苏共社会主义建设从始至终都存在“左”倾错误B苏共的社会基础在自己描绘的蓝图中日益削弱C苏共的奋斗目标基本符合苏联的国情D斯大林时期基本上实现了奋斗目标B戈尔巴乔夫的目标与事实基本吻合,不存在“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由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社会意识形态观念在逐步削弱,故B项正确;苏共的目标是在变化的,不能体现出其符合苏联的国情,故C项错误;斯大林时期国家在剥

14、削农民,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材料二俄罗斯专家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

15、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于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材料四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邓小平文选(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6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戈尔巴乔夫犯了哪些严重错误?(6分)(4)邓小平说“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请从上面材料里找一个最合适的例证。“中国要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