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 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4038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 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 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 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 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 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 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 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河南省焦作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B.强调

2、君主应以法治国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2.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上述现象A.是“独尊儒术”实施的结果B.表明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C.说明丞相素质得到了提升D.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3.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正评议人物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南朝时期,中央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这一变化反映出A.世家大族完全垄断了中央的权力B.原选官标准被彻底废除C.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D.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4.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

3、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C.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5.“对文钱”为宋太宗首创,是指同一年号钱,大小、重量、形制和币文内容完全相同,但币文的书法则不同。图1为宋太宗手书“淳化元宝”真行草三枚。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B.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C.当时社会流行字体的多元化D.汉字应用已深人社会各领域6.无论是在谪居之所、边徼之地,还是在平乱征途中,王阳明都热衷于聚众讲学,以指点良知、倡行心学为务。王阳明热心讲学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心学思想B.挽救统治危机C.确

4、立私学地位D.教化广大民众7.晚清学者俞樾“奉亭林为我(清)朝治汉学之先河”。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道,“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二者称赞的是A.李贽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B.黄宗羲反君主专制的思想C.顾炎武对清代儒学的奠基D.王夫之唯物思想意义巨大8.图2是根据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整理的中国古代农学家历史分布示意图图2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农业经济得到急剧发展B.社会发展促进农学兴盛C.民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D.抑商政策加强日趋明显9.鸦片战争前,湖州辑里丝销路限于国内。鸦片战争后,“首先经广州,后经上海,大量输出国外”。这一变化表明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B.列强加大对中国原料

5、掠夺C.中国市场受到了列强控制 D.中国商品竞争力日益提高10.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袁世凯的权力B.获得更多列强支持C.保障宪法更好实施D.维护革命胜利果实11.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古代文学艺术的大部分都得到了应有的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文学等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B.致力于古代文艺的传播C.为近代文学确立了规范D.具有借古为今服务特点12.日本把武汉作战作为其“解决巾国事件”战略决策,为此几乎是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并夺取了武汉

6、。酬的国际舆论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抗战无重大影响。国际舆论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增强了战胜日本的信心 B.消耗了日本有生力量C.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 D.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13.毛泽东指出中围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在此,毛泽东强调了A.认识国情的困难性B.创新精神的必要性C.独立自主的重要性D.教条主义的危害性14.“叹方针一经提出,立即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使学术文化事业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发展景象。这主要在于双百”方针A.为知识分子创造了宽松环境B.有助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C.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D.被确立为长

7、期性的国家方针15.图3是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示意图图3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政府对瓦联网的重视B.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速C.中闱与世界联系加强D.手机日益受到网民青睐16.有人指出.他们(智者)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其政治主张不尽相同,也没有统一的学说,但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这里的“共同之处”是指A. 探索自然奥秘 B.强调人的价值C.注重人性研究 D.认关注道德知识17.恩格斯指出:罗马的占领,在所有被征服的国家.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据此可知,此时的罗马法A,完全抛弃了习惯法内容B.成为对外扩张的

8、思想武器C.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色彩D.成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18.恩格斯指出,文艺复兴是“人类认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恩格斯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文艺复兴A.实现了宗教信仰的自由化B.推动了德意志民族的产生C.使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传播D.动摇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19.马丁 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恢复了信徒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开创了一种德意志式的宗教理念这表明马丁路德A.重现了古典文化的辉煌B.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D.打破了宗教文化的垄断20.有人指出,影响1787年美国制宪代表的除了英国的政治体制,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外,最为重要的,当数古希腊、罗

9、马时期的城邦民主与共和立国经验。这一言论表明1787年宪法A.脱胎于英国的体制B.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设想C.是欧洲经验的产物D.以古希腊罗马政治为蓝图21.物种起源指出: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这一论断A.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B.伤害了人类的尊严C.改变了人在生物界的地位D.冲击了宗教神创论22.爱因斯坦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的绝对性”为基石,建立起狭义相对论的理论体系,并得到大量重要的让人难以理解的结论。这表明狭义相对论A.自身存在着严重的不足B.将物理学发展到新的高度C.超越了世人的认知水平D.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23.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把马克

10、思主义与苏俄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摸索到的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材料中“新思路”主要是A.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C.大力推行企业国有化D.对外来资本的吸收和利用24.在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时候,美国以对付“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在世界各地组建各种军事和政治联盟。苏联也竭力分化瓦解不结盟运动。材料意在说明不结盟运动A.冲击着美苏霸权主义B.促进了共产主义发展C.是美苏霸权争斗结果D.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25.艺术家们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 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里的“艺术家们

11、A.注重人物真实刻画B.追求微妙色彩变化C.表现手法比较抽象D.追求神韵意趣结合第卷本卷共4个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孔子为了振衰起敝,他想走政治改良的道路,主张复兴周礼,举纳贤才,吸收平民参与政权,使社会回到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的局面。这一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以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造就能“弘道”的君子为目标。在孔子看来,实现仁 遣政治的基础和关键是要靠那些具有仁德思想和才千的人才,教育就是培养从政人才,以道治国安邦。孔子所提倡的“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对于当时的世袭制度,具有一定的批判作用。 苏格拉底对当时的暴力统治深感不满,他的政治理想

12、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也是政治,教人也是从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从政人才。 他认为人们应当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所支配和左右,应敬畏有专门知识的人更甚于敬畏其他所有人,是非问题上,只能“站在专家一边”。苏格拉底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用于教育,培养懂得怎样统治的专门人才。苏格拉底的理论又是后来柏拉图的哲学治国论的思想渊源。摘编自王金娟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影响。(4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 (12分)材料

13、一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去,中国士大夫对待中西文化的首先反应是 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尽管“用”的内涵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不断变化,但“体 的内涵却岿然不动,这种思维模式虽然坚持了文化的民族性,但于现实都无禆益。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变革,中体”的堤坝被冲破,“西化”思维模式出现。材料二 近代中国,面对中西文化的踐撞,中国的仁人志士在问“中国向何处去”的同时,也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各派代表都提出不同的思维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试图会通中西。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尚明近代中西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两条途径及其反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同

14、仁人志士思维模式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6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19世纪之交,正当工业革命在英国如火如荼展开之时,欧洲大陆却经历持续近25年的反法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其使英国工业制成品在美洲殖民地市场和欧洲部分国家的市场上获得实际的垄断地位。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而且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自由贸易带来英国工业经济的繁荣。到19世纪中期,当时英国工业的三大夂柱产业纺织、煤炭、冶金及机器制造业已在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1850

15、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1/5。英国成为向世界各国提供工业品、先进技术与设备的“世界工厂”。摘编自余建华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材料二19世纪最后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德国在社会调整方面走在最前面。俾斯麦政府在颁布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也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老年及残疾保险法青工保护法等。英国也颁布了一系列劳工立法,还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卫生、环境的法律。法国也颁布了许多类似的社会立法。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调整的背景及影响。(8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表1 1949-1957年我国各类髙校数最及构成情况(单位:所)教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一1981)表1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