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全一册知识点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1126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2.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全一册知识点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高中生物 全一册知识点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高中生物 全一册知识点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高中生物 全一册知识点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高中生物 全一册知识点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 全一册知识点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 全一册知识点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一、内环境 1.体液、内环境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注意:(1)确定四种液体成分的方法:根据箭头的方向确定四种液体:先根据两个双向箭头确定出组织液、再根据单向箭头依次确定淋巴、血浆,最后可确定细胞内液根据体液的含量的多少来区分:细胞内液(占2/3)最多,组织液(占细胞外液的4/5)第二,血浆(占细胞外液的1/5)居第三,含量最少的是淋巴。(2)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则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因为它们有孔道与 外界 相通。所以汗液、尿

2、液、消化液、泪液等在人体内暂存,但与外界能直接接触,这样的液体不属于体液 ,也不属于细胞外液。2.内环境的成分(1)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代谢废物:CO2、尿素等其他物质: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递质、纤维蛋白原等(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过氧化氢酶、呼吸酶、转氨酶、转录和翻译的酶等(3)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比较: 相同点:都属于 细胞外液 ,共同构成人体 内环境,它们的成分和含量 相近 ;(这三要素中,与组织液成分最相近的是 血浆 )主要差别:血浆中含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不同细胞具体的内

3、环境不同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内环境是 组织液 ;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淋巴和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血浆和组织液 。特别提醒:血浆是血液(包括血浆、血细胞)的一部分,所以血液并不全是细胞外液 (血浆蛋白一般位于血浆内,是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它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和“血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组织液 ,而“血泡”中的液体主要是_血浆_。并非所有细胞生活的内环境都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 盐 溶液,类似于 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 海洋 。

4、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指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 水 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 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溶质微粒越 多 ,即溶液浓度越 高 ,对水的吸引力越 大 ,溶液渗透压越 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无机盐和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Na+和Cl- 。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相当于 细胞内液 的渗透压,与0.9%的NaCl等渗。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 吸水 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 细胞失水 而死亡。(2)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通常在 7.357.45 之间。 血浆PH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与

5、血浆含有 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即血液中有 缓冲 物质的存在,最常见的有 H2CO3/NaHCO3 (主要)、NaH2PO4/Na2HPO4等) PH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 乳酸 ,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 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碳酸是一种弱酸,可分解成CO2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其中的反应式是 乳酸+ NaHCO3乳酸钠+碳酸 ;当人体摄入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 H2CO3 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钠,

6、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3)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左右。 在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婴幼儿体温 成人的体温 老年人的体温;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昼夜内也有变化,但不超过1)5.细胞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 水中,可以直接与 外界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没有细胞外液组成的内环境。(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2)多细胞生物的体内细胞生活在 细胞外液中,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 内环境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 直接 环境,因此多细胞生物必须通过 内环境 与外界环境进行间接

7、的物质交换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营养物质:营养通过消化、循环等系统,氧气通过呼吸、循环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主要通过循环、呼吸等系统排出体外,尿素等代谢废物主要通过循环、泌尿等系统排出体外。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四大系统:循环、消化、呼吸、泌尿;与物质交换间接有关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外界的O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需要穿过 11 层膜;人体组织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需要穿过 3 层膜;细胞代谢产生的CO2排出体外至少需要穿过 9 层膜;牛奶中的蛋白质必须经过 蛋白质的消化 、 氨基酸的吸收

8、 、 脱水缩合反应 等变化才能转变成人体的组织蛋白,其间共跨膜 7 层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浓度注意:消化系统中的营养物质除部分脂质(如脂肪酸)直接进入淋巴外,其余的都直接进入血浆。二、内环境的稳态 1.引起内环境变化的因素: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和外界环境的变化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中的每一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3.稳态的定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4. 稳态的调节(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2)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网络最

9、初,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稳态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免疫系统曾一度被认为是机体的防御系统,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3)稳态失调: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有一定限度的 5.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均会遭到破坏如:渗透压失调会导致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PH失调会导致酸中毒、碱中毒 血糖平衡

10、失调会导致低血糖、糖尿病等 儿童缺钙患 佝偻 病,成人缺钙患 软骨 病, 老人缺钙患 骨质疏松 症;血钙过低会导致 肌肉抽搐 ,血钙过高会导致 肌无力 。三、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实验原理:采用对照试验,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2.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 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乳酸、碳酸钠 此外,还必须以PH试纸、试管做实验用具3.步骤:(1)设置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2)向A组中

11、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再依次滴入等量乳酸,测定PH并记录;向B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再依次滴入等量碳酸钠,测定PH并记录(3)根据数据,以酸、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三种液体中的PH变化曲线结果预测:A组:试管1中PH明显降低,试管2、3中PH变化不明显B组:试管1中PH明显升高,试管2、3中PH变化不明显结论:蒸馏水中不具有缓冲物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液中有缓冲物质, 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缓冲物质拓展提升:1、组织水肿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某种原因导致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 或 组织液中蛋

12、白质含量增加 ,造成组织液的渗透压 增加 ,使 组织液增加 ,就会出现组织水肿。 组织水肿的类型:A. 营养不良 性水肿 B.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造成的水肿,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炎症、过敏反应等 C. 淋巴回流受阻 造成的水肿 D.钠与水潴留,造成的水肿。某人发生花粉过敏,当花粉再次进入其体内时会释放出组织胺,引起 毛细血管壁的 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导致 组织液 增多(水肿)6.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稳态是机体进行 正常生命活动 的必要条件。_细胞渗透压稳定_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_适宜的体温和PH_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_血糖含量和血氧的含量

13、稳定_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元 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即树突和轴突 )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神经纤维:神经元的 轴突或长的树突 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 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反射的概念:指在 中枢神经系统 参与下,动物体和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 规律性 应答;注意:反射是 有神经系统 的生物具备的特征,并不是所有生

14、物都具备,故不能作为生物的基本特征。如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接受刺激发生反应,通过 原生质 来完成。(2)反射的种类: 非条件 反射和 条件 反射。条件反射是在 非条件反射 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强化形成的; 条件 反射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先天性反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建立的获得性反射刺激直接刺激任何无关刺激都可变为条件反射的刺激神经中枢参与反射的中枢是脑干和脊髓参与反射的中枢是大脑皮层神经联系永久固定的,不消退暂时的、可变的;反射易消退,需强化意义完成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适应的范围广,可以适应多变的环境举例吃话梅分泌唾液、缩手发射、眨眼反射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画饼充饥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1)定义: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注意: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2)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区分根据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为 传入 神经,没有则为传出神经根据前角(大)和后角(小)判断,与前角相连的为 传出 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 传入 神经(即根据神经中枢内的 突触 结构间兴奋是单向传递的特点来判断)根据切断、电刺激的方法确定,若切断神经后,刺激外周段不反应,而刺激向中段反应,则切断的是传入 神经,反之则是传出神经。(3)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含2个神经元(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